缩略图

矿山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分析

作者

党朝锋

身份证号码:411221198207162557

引言

矿山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开发工程的规模与日俱增。然而,矿山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地质结构多变,在开采与施工过程中,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这些灾害不仅导致人员伤亡、工程停工,还引发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如矿山滑坡掩埋周边村落、尾矿库溃坝污染水源等事件屡见不鲜。一体化建设通过整合全流程工作、强化多部门协作、集成先进技术,为解决地质灾害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矿山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与优势

1.1 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矿山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是一种将地质灾害治理全流程有机整合的创新模式。它打破传统治理中规划、设计、监测、治理等环节相互独立的局面,通过统筹协调各环节工作,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从矿山工程前期地质勘查开始,就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纳入整体规划,设计阶段综合考虑灾害防治需求优化工程方案,施工过程中利用先进监测技术实时追踪灾害动态,一旦发现隐患立即启动治理措施。

1.2 一体化建设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治理方式,一体化建设具备显著优势。在治理效率上,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与协同运作,避免了信息传递延误和重复工作,使灾害隐患能得到快速响应和处理。成本控制方面,通过资源共享和统一规划,可避免监测设备重复购置、治理工程反复施工等浪费现象,有效降低资金投入。在治理效果上,实时监测与动态治理相结合,能够根据地质灾害变化及时调整治理方案,提高防控精准度。一体化建设注重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平衡,从规划阶段就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治理地质灾害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矿山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2.1 建设现状

矿山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在我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政策层面,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法规政策,大力推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鼓励矿山企业采用一体化建设模式。技术应用方面,部分大型矿山企业率先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构建起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滑坡、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实时动态监测。例如,某金属矿山通过部署位移传感器、雨量监测站等设备,结合 GIS 地理信息系统,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初步实现了灾害预警与治理的联动响应。项目实践上,一些试点地区开展了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示范工程,整合多部门资源,统筹推进勘查、设计、施工与运维工作,在提高治理效率、降低灾害损失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2.2 存在的问题

虽然取得了成效,但矿山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技术方面,缺少技术集成,监测、预警、治理等技术不兼容、不互换,难以实现互通数据、共同运作的技术集成体系。管理方面,交叉于自然资源、应急、环保等部门,职责重叠,没有完善的协调与组织,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工作配合脱节;人才队伍方面,缺少既是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又是矿山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管理人员的复合人才,现有队伍人员单一,只能实施某项专业技术和相关管理,难以担当矿山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面临的跨专业、高综合的要求,严重阻碍了矿山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影响其建设质量和效果。

三、矿山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技术创新与集成

技术创新和集成是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动力。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创新,面向监测、预警、治理技术的兼容性问题,开展监测、预警、治理同源融合相关技术的研发,统一数据接口、通信协议,实现多种多源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海量监测数据智能解析,有效识别和预测地质灾害发生,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存储及加密机制,保障地质灾害数据的安全性和不可修改性,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3.2 完善协同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联合工作机制,依托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的相关职能,设立联席办事机构,确定各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一体化建设的职能和任务分工,统一规划地灾防治工作标准及流程;建设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以云计算为基础对部门之间共享监测信息、治理规划等进行交流。各部门之间可以依托信息共享平台进行线上沟通与联合研判,提高应对地灾效率,在遭遇矿山塌方的事件中,以相关共享信息为依据实时组织勘查、设计方案及处理抢修工作等。

3.3 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

第一,要有充足的基金对一体化建设进行保障。政府可通过带头组织,成立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基金,给予治理矿山地质灾害项目中一体化建设较好的企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如给购买了较好监测设备和用于生态修复工程的企业,按照比例部分给予资金补助,减轻企业的前期投资压力等;第二,多渠道获得资金融资,吸引社会资本通过 PPP 的方式开展矿山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吸引金融部门创设有利于项目开展实施的金融工具,如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贷款、绿色债券等,给项目开展筹措多元化的资金渠道。

3.4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人才是实现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高校教育方面,推动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开设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相关课程,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层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为员工提供实践与学习的平台。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学术交流、项目实践等活动,帮助从业人员掌握先进的监测技术、管理理念与一体化建设模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领域专业人才的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该行业。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一体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矿山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结语

矿山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是应对复杂灾害问题的必然选择。其通过整合流程、协同资源、创新技术,有效弥补传统治理模式的不足。持续深化技术融合、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培育,将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建设水平,为矿山工程安全施工、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开发筑牢坚实屏障。

参考文献

[1] 李叶刚. 矿山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分析[J]. 中国金属通报,2024,(10):53-55.

[2]黄宇,张震.矿山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治理一体化建设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2,(04):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