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技术助力地质灾害隐患精准识别
梁文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成果中心 830000
一、引言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涵盖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长期以来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全球范围内,每年因地质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毁阻碍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在一些山区,每年因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道路中断、房屋倒塌事件屡见不鲜。精准识别地质灾害隐患,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如工程加固、人员疏散等,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关键。传统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主要依赖人工地面调查,效率低且在复杂地形区域难以全面覆盖,易遗漏隐患点。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能够从太空获取大面积地表信息,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带来新契机。
二、卫星遥感技术用于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原理与优势
2.1 宏观性与大面积监测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强大的宏观观测能力,能从太空俯瞰地球表面,获取大面积区域的信息。一颗卫星一次过境可覆盖数百甚至数千平方公里,如在我国西南山区,传统地面调查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受地形限制难以全面覆盖,而卫星遥感能快速扫描该区域,获取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系分布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定位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如通过地形地貌变化和植被异常判断是否存在滑坡、崩塌隐患。这种大面积监测能力大幅提高了排查效率,避免因局部调查遗漏隐患点,且不受地形、交通条件限制,能对偏远区域进行有效监测,为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奠定基础。
2.2 周期性观测
卫星按预定轨道周期性运行,对地球表面进行重复观测,这为地质灾害隐患的动态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以滑坡隐患为例,滑坡发生前地表会经历缓慢变形,初期变化细微难以察觉,但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卫星影像,可发现地表位移、植被异常、土壤颜色变化等线索。研究表明,对同一区域多年卫星影像分析,可观察到潜在滑坡隐患点从微小变化到形成滑坡的演变过程。如某区域植被逐渐减少且地形有微小起伏,可能是滑坡早期信号。此外,周期性观测能及时发现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新隐患,如工程建设引发山体开挖,通过卫星遥感可及时评估潜在风险,采取措施防止灾害发生。
2.3 多波段信息获取
卫星遥感可获取从可见光到红外等多波段光谱信息,不同地物在各波段有独特光谱反射特性,这提高了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精准度。在可见光波段,岩石、土壤和植被颜色差异可帮助识别地质灾害造成的地表破坏和植被损毁。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不同类型岩石、土壤和植被对光线吸收和反射差异更显著,可准确圈定滑坡体边界和范围。多波段信息还可分析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等对地质灾害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如通过特定波段光谱信息推断地下水位变化,为隐患识别提供更全面信息支持。
三、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方法
3.1 基于影像解译的方法
基于影像解译的方法是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基础方法之一,依靠专业人员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目视分析。专业人员凭借地质知识和经验,依据影像中地物形状、纹理、色调等特征识别潜在隐患。滑坡体在影像上常呈舌状或扇形地貌,表面纹理粗糙,与周边地形纹理不同;崩塌区域地形破碎、岩石裸露,呈不规则形状和较深色调;泥石流堆积物呈扇形或锥形,与周边地形颜色和纹理差异大。解译过程中,专业人员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卫星影像与地形、地质构造数据叠加分析,确定隐患区域地质背景和潜在风险,虽依赖人工经验,但对复杂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准确性较高。
3.2 基于遥感指数的方法
利用卫星遥感多波段数据可构建各种遥感指数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通过近红外和可见光波段反射率计算,能有效反映植被生长状况和覆盖程度。地质灾害发生后植被受破坏,NDVI 值降低,监测其异常变化可初步筛选隐患区域。例如,某区域 NDVI 值突然下降且地形有坡度变化,需进一步调查是否存在滑坡隐患。此外,还有分析土壤湿度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反映水体信息的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NDWI)等。多种遥感指数结合使用,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物特征,提高隐患识别全面性和精准度。
3.3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在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广泛应用。该方法收集大量已知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卫星遥感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包括影像、遥感指数及对应的地质灾害类型和位置信息等。使用这些样本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卷积神经网络(CNN)等。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例,其能自动学习卫星影像空间特征和模式,识别与地质灾害隐患相关图像特征。训练好的模型可对新卫星影像数据自动识别和分类,快速准确找出潜在隐患区域,提高识别效率和精度,挖掘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潜在特征。
四、卫星遥感技术助力地质灾害隐患精准识别的案例
4.1 案例背景
某山区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构造复杂,降雨充沛且集中,是地质灾害高发区。以往依靠人工地面巡查和少量地面监测设备识别隐患,因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人工巡查难以全面覆盖,受天气影响大,一些隐患未及时发现,导致近年来发生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提高隐患识别精准度和效率,引入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全面监测。
4.2 应用过程
首先,根据山区地理特点和监测需求,选择合适卫星数据源,获取高分辨率、多波段卫星影像数据,时间跨度涵盖多个季节。然后,运用基于影像解译的方法,组织专业地质人员对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根据地质灾害典型特征初步圈定潜在隐患区域并标注在地图上。接着,计算各种遥感指数,如 NDVI、SAVI、NDWI 等,对初步圈定区域进一步分析,通过遥感指数异常变化确定关键隐患区域。最后,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将前期解译和指数分析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选择支持向量机模型训练,优化参数提高识别能力,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整个山区卫星影像自动识别,识别潜在隐患区域并评估风险等级,风险等级评估考虑地质灾害隐患类型、规模、周边人口和基础设施分布等因素。
4.3 应用效果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该山区成功识别出多个以往未发现的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早期发育阶段的滑坡和泥石流隐患。与传统方法相比,识别效率提高数倍,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排查大面积区域,精准度显著提升,隐患区域边界更准确,风险评估结果更可靠。当地政府根据识别结果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高风险隐患点周边居民搬迁安置,对潜在隐患区域实施工程治理,如加固山体、修建排水设施等,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风险,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五、结语
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宏观观测、周期性监测、多波段信息获取优势及多种识别方法,为地质灾害隐患精准识别提供了强大技术手段。实际案例表明,该技术在提高识别效率和精准度方面成效显著,能为地质灾害防范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然而,地质灾害隐患形成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卫星遥感技术虽在大面积监测和宏观识别方面优势独特,但对隐蔽性强、微观特征明显的隐患,需结合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传统方法深入分析。未来,应加强卫星遥感技术与其他技术融合,构建更完善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体系。随着卫星技术发展,高分辨率、高光谱、雷达遥感等新技术将带来新机遇与挑战,需不断探索创新,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保障人类社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家柱 , 铁永波 , 白永健 , 高延超 , 王东辉 , 张鸣之 . 机器学习在斜坡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5,52(04):228-244.
[2] 杨豹 , 赵瑞志 , 王海波 , 李晓光 , 吕钊 , 赵阳 , 王梦云 . 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动态监测——以昌波乡至羊拉乡段为例 [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4,24(05):1823-1836.
[3] 陈天宝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地质灾害解译分析[D]. 长安大学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