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做好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工作
龙福达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公路养护中心 530400
引言
伴随交通需求的增长与技术持续升级,公路工程呈现规模扩大化、施工环境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等特征,对技术控制与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部分项目仍存在技术方案脱离实际、创新应用不足、过程监管粗放等问题,导致质量隐患与资源浪费。因此,探讨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的科学路径,为公路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1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1.1 材料质量控制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开展严格检验,包括水泥、砂石、钢筋等,确保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建立原材料质量档案,促使质量追溯顺利实现,记录每批材料的检验结果和使用情况。合理规划材料存储区域,确保材料不受潮、不污染、不损坏。对易受环境影响的材料,如水泥,采取防潮、防雨措施,确保材料质量稳定。
1.2 工艺流程标准化
针对公路工程的路基填筑、路面铺设等分项工程,明确施工步骤、操作要点及质量要求,需编制详尽作业指导书,以此规范施工人员作业行为。组织施工人员开展作业指导书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正确施工方法与技巧,促使技术团队能力的持续提升,定期考核,对不合格者实施再培训或岗位调整。借助传感器、无人机巡检等前沿技术,实时监测关键工序,通过传感器掌握压实度、平整度等指标,无人机获取现场全貌图像,及时处理问题。定期分析监测数据,评估施工质量与进度,据此调整施工方案及工艺参数,保障各项技术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1.3 隐蔽工程验收管理
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对基底处理、排水系统等隐蔽工程环节,开展联合验收。确保隐蔽工程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在验收过程中,留存详细的影像资料,包括验收现场的照片、视频等。这些资料有利于后续追溯、查询,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2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关键环节
其一,技术管理体系构建。建立技术管理制度,包括技术档案管理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技术变更制度等,确保技术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活动开展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技术偏差,持续优化施工过程。其二,技术团队能力建设。加强内部培训,积极引入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提升团队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机制,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共享,形成协同工作的良好氛围。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保证施工队伍整体素质,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三,技术风险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风险实行全面识别和评估,针对识别出的技术风险,制定对应的策略和方案。对技术风险的实施情况实行全程监控,确保技术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定期报告风险状况和处理结果。
3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精细化管理模式
整体流程可系统性拆分为前期准备、基础施工、主体搭建、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竣工验收等核心环节,确保施工全过程的规范可控与责任可溯。每个环节需明确具体施工要求,如前期准备阶段需完成场地勘测数据复核与材料进场抽检,基础施工阶段需严格遵循地基承载力参数标准;指定专人担任环节责任人,同步制定量化质量控制指标,涵盖工序误差范围、材料性能参数等硬性标准,保证各环节施工任务高效衔接、优质完成。例如,沥青混凝土摊铺时,使用平衡梁控制厚度均匀性,每 50 米检测一次压实度,使平整度合格率上升,不合格应立即补压。强化施工现场动态管理,对高空作业、隐蔽工程等关键节点实施旁站监督,由专职监督人员对照施工规范逐项核查,发现偏差立即签发整改单,跟踪闭环至符合标准。建立常态化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开展工艺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及责任意识专项培训,使技能与意识有效提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使全过程操作监督与记录更加标准。
3.2 智能化技术应用
构建覆盖施工全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体系,积极推动BIM 技术、智能传感器、无人机巡检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通过 BIM 技术实现三维建模与协同作业,智能传感器实时捕捉关键部位参数,无人机巡检完成大范围场地监测,推动施工管理模式向高效化、精细化转换。搭建统一的施工数据管理系统,整合进度、质量、资源、安全等各类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深度挖掘,将分散信息转化为系统性决策依据。借助数据分析可敏锐识别施工中的潜在风险与偏差,从源头降低问题发生率,为提前干预、精准预防提供科学支撑。构建施工管理流程,实现审批流转、数据记录、指令传达等环节的数字化操作,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大幅减少人工干预与纸质文档依赖,通过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全面提升施工管理的精准度与智能化水平。
3.3 绿色施工技术融合
施工全过程中,优先采购经过低挥发性、绿色认证、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充分贯彻环保观念,从源头控制有害物质释放,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土壤、水体及空气质量的污染。全面推行节能减排举措,优化施工设备选型,严格管控施工用水、用电及燃料消耗,优先采用新能源机械与节能型器具;建立排放监测机制,对噪音、粉尘、废水等污染物实施靶向治理,通过技术改进与流程优化使整体能耗与排放水平持续降低。同步强化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施工前制定专项生态保护方案,对场地内植被、地貌及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性规划;施工中采取围挡隔离、水土保持等措施减少直接扰动;施工后及时开展场地平整、植被补种与生态修复,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工程建设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化、绿色化已成为公路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工作人员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优化管理模式与方法,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持续探索创新,构建施工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推动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工作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智慧 . 探究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优化措施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5(08):244-246.
[2] 殷军 .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研究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5(08):13-15.
[3] 孙超镇 . 公路工程施工中监理对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研究 [J]. 智慧中国 ,2025(02):119-120.
[4] 朱大巍 .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要素及公路工程质量控制 [C]// 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 .2024 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平行专场会议——冶金工业专场会议论文集(中册). 江西中煤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4: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