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办高校迎接教学评估对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

作者

聂金龙

上海立达学院 上海 201609

民办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办学水平是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学评估是政府对民办高校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一种综合的检查,也是一种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有效手段。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准备教学评估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分析其在办学理念、师资建设、管理制度、学生培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围绕评估如何引导民办高校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师资结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核心问题展开系统阐述,揭示评估与教学管理改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 引言:教学评估与民办高校发展的内在关联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经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办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背景下,教学评估作为保障与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机制,对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评估是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指导的重要手段,其核心目的在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接受定期的教学评估不仅是履行法律义务的需要,更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宝贵契机。从根本上讲,教学评价是一种外在的质量保证机制,它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专业的评价流程,促进民办高校对自己的教学管理进行反思,从而构建起一种不断完善的内在质量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民办高校在办学体制、管理模式、资源条件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教学评估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民办高校更加注重评估结果的公共影响力,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迎接评估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更快地将评估要求转化为管理行动。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得探讨教学评估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教学评估推动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与教育理念的明晰化

教学评估作为国家监控和指导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办学方向与凝练教育理念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的导向促使民办高校在准备评估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从而避免盲目模仿公办高校或盲目升格的发展误区。

民办高校在自评自建阶段需要对照评估指标全面审视自身的办学定位。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第一个一级指标就是“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主要考察学校对自我定位与内涵发展的规划,以及如何以教学为中心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此为导向,很多民办高校在前期评估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确定了应用型的办学方向,并制定出了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策略。

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学评估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另一重要影响。传统的教学管理往往以“管”为主,强调规范和统一,而评估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理念促使民办高校将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评估推动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从单纯重视教的过程向全面关注学的过程转变,从行政管理导向向服务师生导向转变。

评估还促进了民办高校特色发展意识的觉醒。合格评估方案强调学校确定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学校实际工作与确定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学校目标的符合度。这样的评估观念促使民办高校立足自身,在确保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

3. 教学评估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学能力的优化提升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核心,也是教学评估的重点考察对象。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教学评估的开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契机。合格评估指标的刚性要求促使民办高校在迎评过程中加大师资引进与培养力度,从根本上改善了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生师比是评估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指标。根据国家办学基本条件规定,生师比应达到 18:1 的标准。评估压力下,民办高校纷纷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师资配置,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公办高校退休教师和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师发展机制,通过培训、研修、实践等方式提升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

评估还推动了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合格评估方案要求教师中具备专业(专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比例达到一定标准。这一导向使民办高校在师资建设上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背景和应用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走进企业”的教学模式,并通过“走出去”、“走进”、“进厂”等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教师队伍的转变,直接推动了课程内容、方式的变革,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评估对民办高校师资建设的另一重要贡献。合格评估不仅关注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结构,更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评估推动下,民办高校普遍建立了多层次的教学能力提升机制,通过密集的教学督导与评价,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特别要指出,评估对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推动作用,不单在于评前的重点改善,更在于评后的长效机制。很多经过评审的民办高校,都在“评教”阶段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师培养办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闭环的教师引进、培养、考核和发展的管理体系。这种系统化的师资建设模式,保证了教师队伍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4. 教学评估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是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学评估关注的核心内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要求考察教学管理队伍、规章制度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情况。这一导向促使民办高校在迎评过程中,系统梳理和重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起更加规范、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教学评估推动了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的完善。合格评估强调学校内 部质量保障机构的建设,为达到评估要求,许多民办高校在迎评期间成立了专 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这些机构的设立和人员的配备, 使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有了组织保障,改变了以往教学管理力量薄弱、职能分散 的状况。

评估还促进了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建设。在评估指标的引导下,民办高校对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制定了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标准和制度。例如,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许多民办高校建立了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

教学评估特别强化了民办高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规范性。合格评估指标中明确要求“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强调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在评估的驱动下,我国民办高等总体上都在强化其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督导,促进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严格执行,确保了教学的基本质量。

总之,教学评估通过指标引导和外部压力,促使民办高校重构教学管理体系,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