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音乐教学新视角:美术元素激活音乐审美体验

作者

周妮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引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们能力提升和情感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关键时期,积极地训练和提升学生们的审美技巧,音乐作为实施审美教育和提升学生们审美技巧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学生们的全方位提升和发展。然而,在素质教育的观念指导下,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已经与当前的进步和需求脱节。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勇于革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根据教科书,为学生营造适合进行审美教育的环境,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执行素质教育的原则的同时,逐渐提升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技巧。

一、美术元素融合于小学音乐课堂价值

(一)营造良好音乐学习氛围

小学音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美感,运用体验式的方法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了音乐课的教学效果。相较之下,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刻板和乏味,难以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将体验教学法融入音乐课,结合游戏、多媒体及美术创作,能让单调的音乐理论和抽象符号变得生动有趣——比如让学生先画出自己理解的音符形象,再用画笔勾勒旋律带来的画面感,大大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主动探索的意愿。

在教授《蜗牛与黄鹂鸟》时,可先引导学生用彩笔绘制蜗牛、黄鹂鸟的卡通形象,或制作简易的纸质角色头饰,再通过扮演角色对唱。孩子们手持自己画的小动物道具互动,既让课堂更富童趣,又能在合作绘画与角色扮演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同样,学习音符识别时,除了“小猴摘桃”游戏,还可让学生用黏土捏出1 到5 的音符造型,或在“桃子”卡片上画出对应音符的装饰图案,摘桃时不仅要唱出音高,还要展示自己设计的音符作品,这种“画音符、唱音符”的结合,既寓教于乐,又能通过美术创作深化对音乐符号的记忆。(音乐环节中可直接使用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小动物、音符手工作品,让美术成果成为课堂互动的重要载体。)

(二)提高音乐课程教学效率

音乐在艺术教学中不可或缺,其教学不仅是音律及演奏技艺的传授,更在渗透美感教育。体验教学法结合美术元素能进一步加强教学成效:课堂上,学生既能通过画笔将聆听的旋律转化为色彩和线条,也能在创作歌词插画的过程中深化对音乐情感的理解。这种“听音乐、画感受”的模式让课堂氛围更轻松,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易聚焦内容,注意力集中且思维活跃,助力智力发展。

体验式学习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强调情感培养与直观体验。学生不再是单纯练习旋律和歌词,而是通过“为歌曲配插画”“用色块表现音乐情绪”等活动,将抽象的音乐情感转化为具象的美术作品,在创作与感知中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同时提升审美能力与感知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新视角:美术元素激活音乐审美体验

(一)从欣赏出发,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经过岁月的洗礼,经典之作拥有了永恒的吸引力,而欣赏杰出音乐家的作品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途径。小学音乐老师根据课程的主题来进行优秀作品的欣赏教育。通过研究这些作品,学生们不只能理解大师的笔触使用、颜色搭配等基础绘画技巧,也能体验到经典作品的美术魅力,并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去感受文化的演变和影响。譬如,在教授《我们美丽的祖国》这首歌时,教师可以边播放歌曲边展现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标志性建筑的画面,以此帮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共同领略祖国的壮丽。诸如紫禁城、万里长城、磅礴黄河、雄浑长江、峻岭泰山等自然和历史的象征,构筑起一幅壮丽山川的景象。在这样的场景指引下,老师带领学生去体验音乐之美。与传统的仅仅传授音乐理论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这种方法更能唤醒学生的情感元素,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激励他们投入学习。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深入理解和情感感知,才能够提升对音乐的热爱,并且在音乐之路上越行越稳,走得更远。

(二)从生活出发,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生活充满了丰富和多样性,音乐起源于生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并培养他们发现美的技巧。在详细的课程规划里,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进行。当授课《欢悦泼水庆典》这一主题时,为了营造沉浸式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前探究中国傣族的传统泼水节风俗,并动手制作一些富有傣族风情的饰品或者装束,穿戴这些服饰参与音乐课堂。在上课前进行的亲身实践,可以点燃学生对音乐知识探索的热忱。因学生亲作投入,课堂教学将显得更为生动及具体,带来更深的鉴赏和体验价值,引导学生边唱歌边在课堂上感受傣族泼水节的习俗,这种做法有望转变常规的音乐教育方法,并显著提升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成效。教师不仅要激励学生仔细观察和体验生活,还需要巧妙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教学手段。例如,当讲解“爸爸妈妈”的主题时,仅仅展示父母的外貌并不足以作为教育的核心,真正的关键在于透过外貌来揭示个性,以及展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波动。此举不只是激发了课堂的活力,也提高了教学的目标性,并且增强了学生对于乐曲主题的理解和掌握。

(三)渲染氛围,推动学生渲染于音乐体验活动

只有当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不论是静心聆听乐曲之美,或是积极参与音乐的创造与表现,才能达成小学阶段音乐体验式教学的根本宗旨。

音乐老师需顾及小学生的思维习性,采取对学生有魅力的教育素材,激发其思考活力,引导学生自行探索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经过一段漫长的音乐学习历程,小学生可以建立起初级的音乐赏析思维,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行之有效的音乐鉴赏技巧。例如,在阐述《少先队员绿化祖国进行曲》这首歌的时候,音乐老师应该通过音乐课程来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流派、韵律和唱法。同时,更加强调通过这个过程来灌输学生关于植树造林的环境保护重要性以及少先队员应尽的义务,这一点被看作是核心的情感教育指标。音乐老师可透过解说音乐创作的来龙去脉,引导小学生认识到身为少先队队员的荣耀,同时领悟到植树行为的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树立恰当的价值观。

结语:总结而言,想要确保小学音乐课程能够有效进行,音乐教师必须确保课堂的有序进展,同时要对音乐资源和设备进行妥善维护。音乐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持续创新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参考文献:

[1] 袁丹红 . 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小学音乐课堂中提高即时评价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J]. 新课程 ,2022(24):62-63.

[2] 赵健美 . 探究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2(04):191-193.

[3] 范 慧 慧 . 提 高 小 学 音 乐 课 堂 合 唱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分 析 [J]. 新 课程 ,2021(1):92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