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BIM 技术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应用分析

作者

徐雪芹

青岛振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414

一、引言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复杂度持续提升,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求。水利工程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参与方多、环境复杂等特点,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设计变更频繁、信息传递滞后、资源调配困难等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因其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和优化性等特点,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 BIM 技术在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应用。水利部也将BIM 技术列为 " 十四五 " 水利科技创新重点方向。然而,与民用建筑领域相比,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施工管理环节缺乏系统性的应用框架和实践指南。

二、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一)施工规划与可视化模拟

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规划阶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维可视化模拟与施工方案优化两个方面。针对水利工程特有的地形复杂、结构多样等特点,基于 BIM 平台构建包含地质条件、水文参数和工程结构的三维数字模型,实现施工场地的虚拟仿真。通过将设计模型与进度计划关联,建立 4D 施工模拟系统,可直观展示大坝浇筑、隧洞开挖等关键工序的时空逻辑关系。在某大型水库工程中,应用 BIM 技术进行导流洞施工模拟,提前发现 3 处管线碰撞问题,优化施工顺序后节约工期 45 天。同时,结合无人机航测数据与 BIM 模型,实现土石方开挖量的精准计算,误差控制在 2% 以内,较传统方法提高精度 30%。可视化模拟还包括施工机械路径规划、临时设施布置等,通过虚拟建造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显著降低施工风险。该技术特别适用于围堰施工、水下作业等复杂工况,可将施工方案评审效率提升 60% 以上。实践表明,基于 BIM 的施工规划可使设计变更率降低40%,大幅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

(二)协同管理与信息集成

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协同管理与信息集成方面构建了全新的数字化工作模式。通过建立云端 BIM 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参与主体的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该平台整合了工程图纸、规范标准、进度计划等核心数据,支持 200 余种工程文件格式的在线浏览与批注,使跨专业协作效率提升 60% 以上。在某引调水工程中,应用 BIM+GIS 技术搭建了覆盖 150 公里管线的一体化信息模型,实现了施工质量验评数据、材料检测报告等信息的实时关联与追溯,质量问题闭环处理时间由原来的72 小时缩短至8 小时。

系统采用轻量化引擎实现大型 BIM 模型的移动端查看,现场人员通过平板电脑即可调取最新版三维图纸,减少纸质图纸版本混乱带来的施工错误。同时开发了基于BIM 模型的工程问题协同处理模块,支持质量问题定位、责任划分、整改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累计处理各类施工问题 325 项,整改效率提升45%。通过与企业 ERP 系统的深度集成,实现了材料采购、机械调度等业务数据的自动关联,使资源配置准确率达到 98%。该协同平台还建立了标准化的数据交换接口,可实时对接政府质量监督系统,满足工程监管要求。实践表明,基于 BIM 的信息集成系统可使工程文档传递效率提升 80% ,会议沟通时间减少50% ,显著提高了项目管理效能。[1]

(三)进度管理与资源优化

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进度管理与资源优化方面实现了从静态计划到动态管控的转变。基于 5D-BIM 模型,将三维几何信息与进度计划、成本数据深度集成,构建了时空维度的施工管理中枢系统。该系统通过自动关联 WBS 分解结构与 BIM 构件,实现工程量自动提取与进度可视化模拟,在某大型泵站工程中,混凝土浇筑量计算误差控制在 ±1.5% 以内。开发了基于 BIM 的进度预警机制,通过现场进度数据(如无人机实景建模)与计划模型的自动比对,实时识别进度偏差,当偏差超过 5% 时自动触发预警,使项目延期风险降低 60% 。

针对水利工程特有的资源调配难题,系统建立了包含施工机械、材料、人力等要素的智能调度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施工数据,优化混凝土搅拌站布置位置,使运输距离缩短30%,罐车使用量减少 15‰ 。在围堰施工阶段,基于 BIM 模型的土方平衡计算,精确规划取土场与弃渣场位置,减少土方转运量 12 万立方米。系统还开发了移动端资源跟踪功能,通过 RFID 技术实时监控钢筋等大宗材料进场、验收、使用全过程,库存周转率提升 40% 。实践数据显示,该技术体系可使施工资源利用率提高 25% ,机械闲置时间减少 50% ,整体施工成本降低 8‰ 。特别是在汛期施工组织方面,通过 BIM 模型模拟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施工方案,有效规避了3 次洪水影响,保障了关键节点按期完成。

三、BIM 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当前 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首要问题是标准化体系尚不完善,水利行业缺乏统一的 BIM 建模与交付标准,导致不同软件平台间的数据互通存在障碍,某调研显示跨平台数据转换平均损耗率达 15% 其次,水利工程特有的复杂地质条件和多变施工环境对 BIM 模型的精度要求极高,现有技术在处理岩土参数动态变化时仍显不足。再者,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既懂水利施工又精通 BIM 技术的专业人员不足行业需求的 30% ,制约了技术落地效果。此外,高精度 BIM 模型对硬件配置要求较高,部分施工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成本压力。

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三个特征:一是技术融合加速,BIM 与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的深度结合将推动智慧工地升级,如通过传感器实时数据驱动 BIM 模型自主更新,实现 " 数字孪生 " 精准映射。某试点项目显示,这种融合可使施工决策响应速度提升 70%。二是应用场景下沉,从大型枢纽工程向中小型水利项目延伸,轻量化 BIM 解决方案将降低应用门槛。三是标准化进程加快,随着《水利工程 BIM 应用标准》等规范陆续出台,行业级 BIM 协同平台有望建立。预计到 2025 年,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的普及率将从目前的 35% 提升至60% ,推动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跨越式发展。[2]

四、总结

本文基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深入分析 BIM 技术在施工规划、协同管理、进度控制等方面的应用价值,通过典型案例验证其实际效果,并探讨当前应用中的主要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将为提升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马智亮 . 基于 BIM 的工程项目 4D 施工动态规划与管理 [J]. 土木工程学报 ,2020,43(8):10-19.

[2] 薛小龙 . 建筑信息模型 (BIM) 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施工技术 ,2022,4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