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王利平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花塔中心小学校 030025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阶段教育目标逐步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尤其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语文学科作为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天然具有育人功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接触文本、体验语言、理解生活和感受人性的主要途径。借助阅读教学进行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文本中体悟情感真谛、涵养道德情操,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重知识轻情感、重分析轻体验的现象,导致情感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深入研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感受,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价值判断力和人文精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小学生的情感认知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具有较强的情绪表达欲望和对真善美的初步理解能力。在这个阶段开展情感教育,更易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稳定的情感结构。语文阅读教学通过生动的语言、生动的人物、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素材,是开展情感教育的理想途径。从现实角度看,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养、健全人格和人文关怀的时代新人,是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不仅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也回应了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二、阅读文本的情感内核与教学资源价值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多为文学性强、内容生动的散文、童话、寓言和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这些文本普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亲情、友情、爱国情、责任感、同情心等。例如,《秋天的怀念》通过母爱的伟大传达了生命的坚韧与理解的温情,《草船借箭》展现了智慧与信任的魅力,《祖父的园子》描绘了童年记忆中的温暖与自由。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内核,将文本中的情感元素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产生共鸣,实现情感的认同和价值的内化。此外,文本的情境描述和人物塑造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具体而真实的依托,教师应通过提问、引导、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进入情感情境,在体验中升华感受,从而实现由“知”到“情”的过渡。
三、情感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索
将情感教育有效地融入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教学活动的情境化。首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明确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并重,做到“三维目标”整合。例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不仅要理解文章内容和描写手法,更应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境遇和社会背景,激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其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创设与共情引导,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对话、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文本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感。再者,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和表情语调在情感传达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朗读、讲解、提问中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变化和情感色彩的渲染,以自身的真情实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可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表达个人感受和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说出“我喜欢”、“我感动”、“我思考”等话语,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内而外自然流露,进而在交流与表达中深化情感认知。
四、教师情感素养与情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教师是情感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其情感素养与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应具备高度的教育情怀与情感敏感力,能够体察学生的情绪反应,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并用宽容与鼓励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还需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深入理解教学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价值与人文精神,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情感传递准确、生动、有温度。为此,教师应加强专业培训与自我修养,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参加研修活动、交流教学案例等方式,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表达技巧与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关注教师在情感教育方面的实践能力与育人效果,通过课例观摩、教研反思、案例评比等手段,推动教师在情感教育方面不断创新与进步。教师之间也应建立协同机制,分享成功经验,共建情感教育资源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情感为纽带的教学共同体。
五、构建以情感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与实践机制
情感教育的成效难以用传统的知识性评价标准衡量,因此需构建以过程性评价与质性观察为主的多维评价体系。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态度转变与行为反应,记录学生在讨论、写作、朗读、表演等环节中的情感投入与人文理解,以成长记录、学习档案、情感感悟摘录等方式呈现学生的情感发展轨迹。在评价标准设计上应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深度、表达的真挚性与价值观的倾向性,而非表层的应答正确率。同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互评,鼓励其表达真实感受,反思阅读体验,逐步形成自主调节与情感认同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建立情感教育的课程规划与保障机制,明确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要求、实施路径与资源支持,加强与心理健康课程的融合,推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落实。
结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与人格健全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素养和完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情感认知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综合育人功能。情感教育的实施不应停留于表层情绪的表达,而应深化为价值认同的引导与人文素养的积淀。在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更为多元、生动与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情感教育真正融入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使学生在阅读中遇见真情,在文字中成长为温润、厚重、有担当的人。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研究机构也应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专业支持和制度保障,使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周群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下).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马庙镇明德小学 ;,2024:312-313.DOI:10.26914/c.cnkihy.2024.074512.
[2] 洪文杰 , 唐江兵 . 传承红色精神,培育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革命题材课文教学实践分析 [J]. 教育界 ,2024,(36):47-49.
[3] 李于军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2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