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毕胜男

涞源县实验小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4300

1 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1.1 传承民族文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课堂,能够让学生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和深入了解民族文化。通过聆听民族音乐、学习民族音乐知识,学生能够逐渐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同纽带,将学生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促使民族文化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延续和发展,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永续传承。

1.2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积极传承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独特风格以及鲜明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聆听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作品,能够真切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不断学习和演唱民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逐渐增强,进而培养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 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2.1 当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传承工作重视不够。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音乐课程往往被视为“副科”,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许多学校在安排课程时,给予音乐课程的课时较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将教学重点更多地放在西方音乐或流行音乐上。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导致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教学时间和资源相对匮乏。

2.2 教学方法传统

许多小学音乐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参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民族音乐知识时,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讲,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很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3.1 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理念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理念。学校应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例如,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介绍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和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3.2 创新教学方法

3.2.1 趣味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民族音乐文化,采用趣味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学《十二生肖歌》为例,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元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肖属性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出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十二生肖的来源和寓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如“玉皇大帝选生肖”的传说,向学生讲述十二生肖的由来,让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展示十二生肖的图片或玩偶,让学生观察每个生肖的外形特征,并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生肖的趣事。在学生对十二生肖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再引入《十二生肖歌》的教学。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配合相关视频画面播放这首音乐。视频中可以展示十二生肖的可爱形象,以及与生肖相关的动画场景,如小老鼠机灵地穿梭、老黄牛勤劳地耕田等。这样的视听结合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知识学习中。学生可以跟着视频一起哼唱歌曲,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和有趣的歌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十二生肖的顺序和特点。再如,以《新年好》为例,教师将 7 个音级唱法和打击乐器融合,设计音乐游戏。随机抽取 7 名学生,分别张贴画有基本音级的标识符。教师播放伴奏并按节奏点出对应学生,被指学生发出相应标识声音完成唱谱。为确保全员参与,可 8 人一组,1 名学生用手鼓打节拍伴奏,7 名学生负责唱谱。学生在活跃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认识打击乐器,加深对中国新年的了解。

3.3 多学科融合教学

3.3.1 民族民间器乐教学

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间乐器,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例如,在教学柯尔克孜族民歌《火车来了》时,教师可以借助当地的“达卜”(手鼓)乐器进行教学。“达卜”是柯尔克孜族常用的打击乐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课堂上,教师先向学生介绍“达卜”的起源、构造和演奏方法,让学生对这种乐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手持“达卜”,在伴奏下演唱《火车来了》这首歌曲,同时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歌词。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感受“达卜”的节奏与歌曲旋律的完美结合,以及它所营造出的欢快氛围。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演奏“达卜”,感受不同力度和节奏敲击“达卜”所产生的不同音效。学生们在敲击“达卜”的过程中,会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努力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与教师的歌声相互配合。

3.3.2 民族民间歌谣教学

民族民间歌谣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积极实施民族民间歌谣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民间歌谣的独特魅力,体会我国民歌的博大精深。不同地区的民歌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教学江苏民歌《茉莉花》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歌曲,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情感。《茉莉花》以其婉转的曲调、清新的歌词,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在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东北版的《茉莉花》更加豪放爽朗,江苏版的则更加细腻婉约。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深刻感受民间歌谣的别样风格,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和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版本《茉莉花》的异同点,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会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民歌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对我国民歌有更深入的了解,体会我国民歌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结束语

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树立正确的传承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养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能够有效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自信,还能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让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盈惠. 融入民族音乐文化,让小学音乐教学更精彩[J]. 求知导刊,2023, (36): 131-133.

[2]强明媚. 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J]. 琴童, 2023,(22): 123-125.

[3]李一. 传承音乐之源,弘扬民族文化——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J]. 琴童, 2023, (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