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信息化技术在楚雄市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李国占

楚雄市林业和草原局造林绿化工作站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675000

一、楚雄市林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

1.1 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特征

楚雄市作为滇中高原生态屏障核心区( E10043-10148 , N2430–2545 ),依托"三屏两带"空间布局,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林业格局:

生态屏障功能突出: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的生态林占比 62.4% ,2024 年实现碳固定量 380 万吨 CO2 当量,在区域碳平衡中发挥关键作用;

特色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核桃种植规模达 150 万亩(占全省 20.3% ),培育出"大姚核桃""永仁板栗"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 年核桃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36 亿元;

林下经济创新发展:"林菌 + 林药"复合种植面积23.6 万亩,滇黄精、松露等特色产品年产值超5 亿元,构建起立体化林业经济体系。

1.2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楚雄市已初步建成" .+3+N "智慧林业生态体系:

数据中枢平台:整合林业、气象、环保等 12 类核心数据资源,建成 1.2PB级数据中心,实现多源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协同管理;

三维监测网络:

天空层:接入 12 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实现全域林业资源动态监测;

塔地层:部署 610 个智能摄像头,林火识别准确率达 91% ,构建地面实时监控网络;

移动层:86 台巡检无人机年均飞行里程超 2 万公里,大幅提升应急响应与巡查效率;

多元应用场景:覆盖碳汇计量、病虫害预警、资源管护等 9 大核心业务领域,推动林业管理向智能化转型。

二、信息化技术驱动林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2.1 精准化资源管理范式创新

信息化技术通过构建三维空间决策支持体系与物联网智能调控网络,重塑林业资源管理模式。基于 GIS 技术,将地形、土壤、气候等多要素整合构建三维模型,以 0.5 米空间分辨率实现对林地资源的精细化分析。在楚雄市东瓜镇 “核桃 + 滇黄精” 间作项目中,借助该模型科学规划种植区域,精准匹配作物生长需求,使土地利用率提升 30% ,亩均经济效益增加 2800 元。

物联网技术则在林业生态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永仁县板栗产区,部署2000 个 LoRa 无线传感器,构建起墒情、虫情、灾情联动响应网络。该系统实时采集土壤湿度、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数据,自动触发灌溉、防治等指令,2023 年实现节水 38% 、农药使用量减少 25% ,在保障产量的同时显著提升生态管理效能。

2.2 产业链数字化重构路径

信息化推动林业产业链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在生产环节,某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引入 MES 制造执行系统,集成 CV 计算机视觉技术与自动化机械臂。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原料分拣准确率达 99.2% ,自动化机械臂产能达 1200 件 / 小时,生产全流程智能化改造使产品附加值提升 40% 。

在营销领域,依托 “云品出滇” 直播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构建用户画像,实施精准营销策略。2024 年,楚雄野生菌线上销售额达 4.3 亿元,复购率提升至 65% ,打破传统销售的地域限制,构建起全新的数字营销生态。

2.3 生态价值转化技术路径

信息化为林业生态价值转化提供技术支撑。碳汇智能计量系统融合多光谱遥感数据与地面核查信息,建立碳储量动态监测模型,模型拟合优度达 0.89 。该系统支撑完成云南省首单 VCS 自愿碳减排交易,实现 2.1 万吨碳减排量交易,交易额 86 万元,推动林业生态价值的市场化变现。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署 200 台红外相机,结合 YOLOv5 目标检测算法,实现滇金丝猴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自动统计,监测效率提升 20 倍。通过信息化技术,林业生态价值的监测、计量与转化形成完整体系,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高原特色智慧林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3.1 技术应用存在显著梯度差异

核心硬件依赖进口:林区北斗定位终端、多光谱传感器等关键设备进口占比达 72% ,自主可控能力薄弱;

数据孤岛现象突出:部门间数据共享率仅 38% ,形成 17 个独立数据系统,阻碍信息协同应用;

算法本地化适配不足:松材线虫病 AI 识别模型在高原环境下F1-score 值仅 0.76,难以满足精准防控需求。

3.2 经济可行性面临现实制约

投资回报周期过长:智慧林业项目平均投资回收期8.2 年,超出中小企业资金承受能力;

社会资本参与度低:2023 年社会资本投入占比仅 12.7% ,较全省均值低 9.3个百分点。

3.3 数字能力存在结构性失衡

设备应用效能不足:基层森防站数字化设备实际使用率仅 45% ,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现象;

数字技能鸿沟显著:林农数字技能达标率仅 38% ,智能设备操作能力亟待提升。

四、高原智慧林业发展策略体系构建

4.1 技术创新协同推进计划

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设立“高原环境专用传感器研发专项”,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科研机构,突破- ⋅10C 低温工况下传感器稳定性技术瓶颈;

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开发虚拟森林数字孪生系统,集成生态演变模拟、产业效益预测等 6 大功能模块。

4.2 经济激励机制创新设计

碳金融产品体系开发:推出森林碳汇质押贷款、碳保险等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PPP 模式优化升级: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明确社会资本最低收益率保障( 6.5% )。

4.3 数字素养提升系统工程高端引领:引进 3-5 个省级林业信息化创新团队;

中坚培养:开展“数字林长”专项培训,培育 100 名基层管理骨干;

基础覆盖:实施“手机变农具”培训行动,实现林农培训全覆盖。

五、未来展望:元宇宙赋能林业新生态

随着XR、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合发展,楚雄市林业信息化将迈向新阶段:

沉浸式生态体验:构建虚拟森林 AR 展示系统,实现古树名木全息化呈现;

可信溯源体系:基于区块链搭建林产品全生命周期溯源平台;

分布式自治组织:探索生态DAO 模式,实现碳汇收益智能分配与生态协同治理。

六、结语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信息化技术赋能楚雄市高原林业经济的"管理增效、产业提质、生态增值、民生改善"四重驱动效应。针对技术依赖、数字鸿沟等挑战,提出技术创新、政策保障、生态构建协同推进的解决方案。楚雄市的实践探索为西南生态脆弱区林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对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多敏,吴志培.林业信息化技术在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农业,2025,(06):52-54.

[2]黄艳丽.林业信息化在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优化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24,(17):140-142.

[3]杨雨渐,冷鸿天.林业信息化对林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06):24-26+98.

[4]焉晓光.中国林业信息化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农村科技,2021,(10):60-61.

[5] 张金凤. 论林业信息化为传统林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J]. 种子科技,2020,38(22):105-106.

姓名:李国占(出生年月:1979 年 11 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项城市,职称:园林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林业,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