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融合研究

作者

孙莲莲 郭梦琪 通讯作者

1.山东体育学院 250102;2.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266100

引言

在高校教育体系里,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学业、日常生活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影响深远。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蕴藏着培养心理素质的丰富资源。然而,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融合程度欠佳。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路径,对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意义非凡。

一、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融合的意义

(一)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体育课程涵盖的各类运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有效途径。以有氧运动为例,其能促使学生身体分泌内啡肽,改善心境,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助力学生维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韧性。

(二)塑造学生坚韧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通常伴随着一定难度与挑战,学生参与时需克服重重困难,持之以恒。长跑项目能磨炼学生的耐力和毅力,攀岩这类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则可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和勇于尝试的品质,进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篮球、足球等团队体育项目,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他人配合、理解他人,人际交往能力得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更易融入社会环境。

二、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片面

当前,多数高校体育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依旧将增强学生体质和传授运动技能作为核心重点。这种传统的目标导向,使得心理素质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被边缘化。高校往往缺乏对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清晰界定,未能明确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应达到的心理素质提升标准。同时,也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将心理素质培养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心理素质培养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培育。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方法方面,高校体育课程大多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讲解、示范与练习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技能的传授,形式较为刻板,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学生在缺乏兴趣的情况下参与体育课程,很难全身心投入其中,这就使得体育课程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无法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潜力。

(三)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队伍是影响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融合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多数体育教师虽然在体育专业技能方面具备扎实的功底,但在专业心理学知识的储备上存在明显不足。这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当面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时,教师无法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引导。同时,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也难以充分考虑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限制了体育课程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功能的发挥。

三、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融合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精准指引方向

高校应当对体育课程中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予以清晰明确,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标准之中。具体而言,可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设定与之相匹配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例如,在团队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作为具体目标,明确规定学生在参与团队运动时应达到的协作水平和沟通效果,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精准的方向指引,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了解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和预期成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心理潜能

积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情境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篮球教学为例,通过创设逼真的比赛情境,模拟比赛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让学生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锻炼心理素质。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不仅能提升篮球技能,还能学会如何应对挫折与竞争,增强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从而实现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协同发展。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融合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培养的融合,高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心理学知识培训。邀请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系统地向教师传授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帮助教师提升心理学素养。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与体育教学和心理素质培养融合相关的教学研究,支持教师探索适合不同教学场景和学生特点的融合方式。通过这些举措,使教师具备将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引导和培养。

(四)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培养途径

高校可以通过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引入有助于心理素质培养的体育项目,拓宽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拓展训练和瑜伽冥想等项目都是不错的选择。在拓展训练中,信任背摔、高空断桥等经典项目能够让学生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有效培养信任他人的意识、激发自身的勇气以及增强自信心。而瑜伽冥想则有助于学生学会放松身心、集中注意力,提升情绪管理和心理调适能力,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四、融合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一)构建全面评估指标体系

为科学、全面地衡量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融合成效,需构建一套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广泛涵盖学生的情绪状态、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的方面。在数据收集环节,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业心理测试以及细致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等多种方法。问卷调查可设计一系列针对性问题,了解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前后的情绪变化、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等;心理测试则借助专业量表,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量化评估;而课堂表现观察,能直观捕捉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团队协作行为、面对困难时的态度等信息,从多个角度收集数据,确保对融合效果的评估全面且客观。

(二)基于评估的反馈与调整机制

依据全面评估所获得的结果,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调整机制。一旦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心理素质提升未达预期,例如,在团队合作项目中沟通能力提升不显著,就应迅速对教学策略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针对这一问题,可在课程中增加沟通技巧训练环节,设计专门的沟通训练活动,如团队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沟通能力。通过这种基于评估反馈的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体育课程与心理素质培养的融合方式,持续提升融合效果,确保体育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融合对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尽管目前融合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和丰富课程内容等策略,可提升融合成效。因此,高校应持续探索融合路径,完善体育教学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强.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2022,30(08):102-104.

[2]王丽丽.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融合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3(22):177-180.

[3]赵刚.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