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作者

蔡明真

莱山兴路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烟台 264000

关键字:运营效益;工程造价;核心环节

引言:

公路工程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路基路面结构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寿命、通行安全及运营成本。随着我国交通流量的持续增长、重载车辆比例上升及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传统设计理念面临材料性能退化、结构耐久性不足等挑战。本文基于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与《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结合工程实践与前沿技术,从路基稳定性控制、路面结构优化、材料选择及病害防治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旨在为提升公路工程设计科学性提供参考。

一.路基路面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影响因素

(一)设计基本原则

1. 安全性原则:确保路基路面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承受交通荷载与环境作用而不发生破坏,如路基不均匀沉降量需控制在 50mm 以内,路面弯沉值满足规范要求。

2.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材料选择与结构组合降低造价,例如采用当地天然砂石料替代外购材料,或减少路面结构层厚度(需通过力学计算验证可行性)。

3. 耐久性原则:考虑温度、湿度、冻融循环等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如寒冷地区路面需添加抗冻剂,多雨地区路基设置完善排水系统。

4. 适用性原则:根据道路等级与交通量确定设计标准,例如高速公路路面设计年限为15 年,累计标准轴载(ESAL)需达到 1× 10τ 次以上。

(二)主要影响因素

1. 地质水文条件:软弱土路基易产生沉降,需采用换填或复合地基处理;地下水丰富区域需设置盲沟、渗井等排水设施,降低孔隙水压力。

2. 交通荷载特征:重载车辆比例较高时,路面需增加沥青层厚度或采用改性沥青提高抗车辙能力,如轴载 100kN 的货车占比超过 30% 时,沥青面层厚度应不小于 18cm。

3. 气候环境因素:高温地区需控制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不小于 3000 次/mm ),低温地区需提高路面低温抗裂性(低温弯曲应变 ≥2500μ ε )。

4. 材料性能指标:路基填料的CBR 值(加州承载比)需 ≥8% (上路床),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应≥8kN,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 ≥4.5MPa

二. 路基路面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一)地质勘察与数据处理

1. 勘察内容与方法:通过钻探、物探(如地质雷达)、原位测试(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获取土层分布、地基承载力、地下水位等数据。例如,对于深厚软土地基,需每隔 50m 布置一个钻探孔,孔深应达到压缩层以下 2m 。

2. 数据处理与参数确定: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路基沉降量,结合土的压缩模量(Es)、泊松比(μ )等参数,通过有限元软件(如Plaxis)模拟路基受力变形特征,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规范要求。

(二)路基设计技术

1. 路基填料选择:优先选用级配良好的砾类土或砂类土,严禁使用淤泥、泥炭土等不良填料。当采用细粒土时,需通过掺入石灰(掺量 5%-8% )改良其塑性指数(控制在12-20 之间)。

2. 路基处理方法:

(1)浅层处理:对 0.5-1.5m 厚的软弱土层,采用换填碎石(压实度 ≥96% )或强夯(单击夯能 2000-3000kN⋅m )处理;

(2)深层处理:对深厚软土,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桩长 10-15m ,桩径 500mm ,桩间距 1.2-1.5m )或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需达到 180kPa 以上。

3. 排水系统设计:设置边沟、截水沟排除地表径流,地下水位较高时铺设透水土工布与碎石盲沟,盲沟纵坡 ≥0.3% ,确保排水通畅。

(三)路面结构设计技术

1. 结构层组合设计:

(1)沥青路面:典型结构为“ 上面层(4cm 改性沥青 SMA-13) + 中面层(6cmAC-20C)+下面层(8cmAC-25C)+基层(36cm 水泥稳定碎石) )+ 底基层( 20cm 级配碎石)” ,总厚度74cm,适用于高速公路重交通路段。

(2)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 24cmC30 水泥混凝土面板 +20cm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 级配碎石底基层” ,面板设纵缝与横缝,缝间距 4-5m ,采用拉杆与传力杆传递荷载。

2. 结构计算方法:

(1)沥青路面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通过 BISAR 软件计算路表弯沉、基

层底面拉应力,确保拉应力小于材料容许值(如沥青层底面拉应力 ≤0.2MPa );(2)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弹性地基板理论,计算荷载应力与温度应力叠加值,控制最大应力不超过混凝土弯拉强度的 80‰ 。

3. 材料性能控制:沥青混合料需检测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空隙率等指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7d 无侧限抗压强度应达到 3⋅4MPa ,压实度 ≥98%<

三.材料性能提升与创新应用

(一)传统材料改良技术

1. 沥青混合料改性

(1)掺入 3.0%-4.5%SBS 改性剂可使沥青针入度降低 30%-40% ,软化点提升20C 以上;

(2)橡胶沥青通过湿法工艺制备,胶粉掺量达 18%-22% ,可改善路面低温抗裂性,减少反射裂缝 30% 以上。

2. 水泥稳定材料优化

(1)采用水泥-石灰联合稳定土,水泥掺量 4%-6% 、石灰掺量 2%-3% ,7d抗压强度可达3.5MPa 以上;

(2)掺入 5%-8% 粉煤灰可降低水化热 20% ,减少基层收缩裂缝。

(二)新型材料应用前景

1.再生材料利用

(1)沥青路面再生采用厂拌热再生技术,RAP 料掺量控制在 30%-40% ,需通过旋转压实仪(SGC)确定最佳油石比;

(2)水泥混凝土再生骨料应用于基层,再生利用率可达 80% ,但需控制压碎值 <26%o

2.功能型材料研发

(1)自愈合沥青通过掺入微胶囊(直径 50-100μm ),在裂缝产生时释放修复剂,可恢复路面模量 60% 以上;

(2)光伏路面采用透光混凝土保护层(透光率 >20% ),结合光伏发电组件,转化效率可达 15% ,适用于服务区等特殊路段。

四.路基路面设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主要问题

1. 地质勘察精度不足:部分项目钻探孔间距过大(超过 100m ),导致对局部软弱夹层漏判,引发后期路基沉降。

2. 材料性能与施工脱节:设计中采用高性能材料(如进口改性沥青),但施工中存在材料替换、配合比不达标等问题,影响路面质量。

3. 病害预测模型局限性:现有设计软件(如 HPDS)对极端气候(如连续高温、强降雨)下的性能衰减模拟精度不足,难以提前防控早期病害。

(二)改进建议

1. 强化勘察与数据融合:采用无人机航测、地质雷达扫描等技术提高勘察密度,结合BIM 技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实现设计参数可视化。

2. 推动设计-施工一体化:在设计文件中明确材料进场检验标准(如沥青改性剂掺量偏差 ≤0.5% ),施工阶段采用智慧工地系统实时监控压实度、温度等指标,确保设计意图落地。

3. 引入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结合气候预测数据(如未来50 年温度变化趋势)与交通量增长模型,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如基于可靠度的路面结构优化),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结论: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需以“ 地质选线、材料适配、结构协同” 为原则,通过地基处理强化、排水系统优化、材料性能改良及病害主动防控,实现设计服役寿命内的结构稳定性与经济性平衡。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1.智能化设计:基于BIM+GIS 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模型,整合地质雷达探测数据实现路基压实度动态监测;2.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再生骨料、工业固废(如钢渣、矿渣)在路面基层中的应用,降低碳排放 30% 以上;3.韧性设计理念:针对极端气候事件,开发自适应路面结构,如温控沥青混合料(相变材料掺量 5%-8% )与自修复水泥基材料。

参考文献:

[1]杨文超.公路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措施研究[J].工程技术研

究,2025,10(04):128-130.

[2]郝培文,陈忠达,胡长顺.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估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40(3):77-82.

[3] 刘欣超.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措施研究[J]. 交通世界,2023,(36):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