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面向“双一流”建设的地方特色院校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孙力帆 高丹 弓保成 冀保峰 张冬凯

1.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3 2. 龙门实验室 河南洛阳 471000

前言

经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教育体系逐步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形成了以新工科与新文科改革、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发展格局[1]。培养模式从单一学科导向转向跨学科融合,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创新、技能实践的多维培养体系。但根据“双一流”的标准来看,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存在较多问题,尚未达到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内涵发展,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本质要求 [2-3]。依据上述现状,现有研究围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相关成果为优化培养机制、提升育人成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这为各类高校,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院校,在明确发展方向和优化办学定位过程中提供了重要支撑,助力其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4-6]。因此,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在借鉴国内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经验,聚焦 " 双一流 " 建设背景下的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针对现有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在河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学科壁垒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国内高校的学院多以单一学科建制,将学术资源和行政管理集于一体,学院内根据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设置相应的系所和教研室,相同专业教师被分到一个教学科研系所,这种传统的教学科研模式虽然有利于集中和统筹资源,重点建设专长领域和学科,但由于专业方向划分过细,教师封闭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割裂了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临近学科之间的联系。所在专业的研究生只能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必修课程,而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除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现代控制理论外,还要增加数学、嵌入式、PLC 等交叉学科,提高研究生的融合和创新能力。

(2)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双一流”建设虽推动了学科体系优化与科研能力提升,但现行培养模式仍面临多重脱节: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产业技术迭代节奏,尤其在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等关键领域,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度与广度未能充分回应企业技术攻关需求。这种矛盾源于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的二元割裂——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偏重学术成果导向,导致课程设计中产业技术应用模块被边缘化;并且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闭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与深度不足,研究生接触真实产业场景的机会有限。以洛阳特色产业轴承产业为例,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应当注重与洛阳轴承研究所的密切合作,向学生介绍当前轴承产业前沿技术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实际轴承制造过程中的实践技能,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

(3)在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国际化水平不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提升国际化培养质量显得尤为关键。河南省部分高校与国际著名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合作有限,在豫研究生缺乏参与国际交流机会,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或通过学校自主参与国外短期访学、国际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的人数较少;在课程体系方面,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前沿课程,导致学生对学术前沿动态了解不足;在导师方面,尽管一些高校与国际机构、国际高校建立了合作学院、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如,河南科技大学莫动理工学院等,但导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且能够开展全英文教学的比例较低,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沟通水平。

(4)当前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评价体系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单一、能力维度片面以及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不足,缺乏对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估。传统评价体系通常以单一学科的学术成果为核心,如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等,难以全面反映研究生在知识整合、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的能力。此外,评价过程中常常忽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跨学科项目的实际贡献,导致评价结果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因此,亟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研究成果、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表现等纳入评价范畴,以更科学、全面地评估复合型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本文按照企业人才需求,教学内容研究,优化课程体系,归纳总结出面向“双一流”建设的地方特色院校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跨学科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内容。

(1)基于“双一流”学科背景下研究跨学科培养的现实困境,可构建符合研究生跨学科培养要求的模式。面向复合型人才需求,重新构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目标。一方面,学院要加强与其他学院的合作联系,举办各式各样的科研活动与竞赛,例如,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研电赛等,使本院研究生了解学习其他专业的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此外学院要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保障学科群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条件。另一方面,大量引入科研人才,构建高层次的导师梯队,特别是跨学科人才的引进,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支持,加强骨干人才的学术交流继而打造多学科交叉、基础坚实、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导师梯队,实现导师团队整体宝塔化,引领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

(2)校企联合培养,提供面向企业的科研实践平台。通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科研实践平台。这种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还能通过企业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同时,企业也能通过这一平台,提前接触到具有潜力的科研人才,为未来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打下坚实基础。以计算机视觉方向为例,可以为大疆、特斯拉等高科技公司提供新生力量,为公司选拔后备军。这种双向互动的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创新动力,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双赢局面。

(3)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强化合作办学力度。河南省内高校应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的良好学术交流以及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关系,深化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区域性重大科研计划和科学工程。通过与知名大学联合成立新型国际学院,运用现代办学管理理念与组织运行机制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选派研究生赴国外深造,探索课程对接、学位互通、共同培养的合作方式,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重大科研合作项目研究,以此提升研究生国际视野与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参与相关学科国际学会、组织和联盟的活动,定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访、指导研究生培养或参加其他学术活动,让学生在国内接受国际最先进的研究生教育。

(4)建立研究生评价体系和相应的科研奖励制度。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复合型研究生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以学术成果为核心的单一评价体系,还要加入其他要素。区分好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不能将二者的评价体系混淆。除此之外,除了科研成果方面,还要将日常的考勤情况、对团队的贡献程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纳入评价体系内。二是设立研究生奖励制度,建立研究生科研奖励制度,激励研究生参与具有原创性的前沿研究工作,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在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中的参与度 ; 同时,对于在高档次学术期刊如国家或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可根据发表论文数量与质量给予相应的额外奖励,从而激发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科研工作及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地方特色院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地方和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旨在探索如何培养兼具跨学科综合素养、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首先,地方特色院校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学科壁垒、校企脱节、国际化水平不足及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随后,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能力需求,提出一种“双一流”背景下的适应地方特色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最后,对整个复合型培养框架下的构建学科交叉融合体系、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以及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四种措施进行分析,并给出了整体研究路线。本文所探究的地方特色院校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并输出“双一流”背景下具备跨学科素养。实践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还能够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和产业落地率,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转转, 吴小健, 吴珍, 等.“双一流”背景下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

研究 [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22, 30(01): 40-43.

[2] 罗晓清, 张战成, 康振.“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

革 [J]. 大学教育 , 2021,(03): 186-188.

[3] 赵晶 , 徐敏 , 葛晓宏 , 等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教育教学论坛 , 2022,(14): 101-104.

[4] 蒋水华, 章浩龙, 尧睿智.“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改

革——以江西省高校为例 [J]. 高等建筑教育 , 2020, 29(03): 1-9.

[5] 刘绪斌, 柳张杰, 袁亮.“双一流”背景下“人工智能+ 电气工程”复合型人才

培养探索 [J]. 中国电力教育 , 2024,(04): 68-69.

[6] 易罗婕, 易大东, 刘思思.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融合机制研究[J]. 常州信息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3, 22(01): 59-6

通信

作者简介:孙力帆,1982 年 3 月生,男,汉族,河南邓州,博士研究生,教授,河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融合、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Lifan_sun@126.com

基 金 项 目: 河 南 省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与 实 践 项 目 ( 研 究 生 教 育 类 )(2023SJGLX178Y)、河南省中长期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项目(24240041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