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飞机机械复合系统电控单元故障诊断及冗余控制系统故障研究

作者

王春晓 陈奇林 鞠凌坤 黄鑫杰 王成莉

凌云科技集团责任有限公司 湖北省当阳市 444100

引言

随着飞行器平台智能化和复杂化程度的提升,机械复合系统广泛应用于飞机姿态控制、飞行操作与任务执行等核心环节。这类系统中,电控单元承担着采集数据、解析命令、输出控制信号的职责,是系统的“神经中枢”。其运转状态对系统稳定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飞行过程中的高温、剧烈振动、电磁干扰及复杂信号环境对电控单元提出了严苛挑战。一旦出现功能异常,不仅会引发飞控误差,还可能引起系统级连锁故障,严重时可危及飞行安全。因此,对电控单元的故障诊断与冗余控制研究,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整个航空系统的运行保障。当前航空工程已不再满足于事后维护,转向以预防为主的智能诊断和容错控制,在提升系统安全性、降低运维成本、延长寿命周期等方面均显示出重要价值。本文围绕该核心问题展开论述,旨在为飞控系统提供高可靠性设计参考。

一、电控单元的结构特性与故障表现

飞机机械复合系统的电控单元通常包含信号采集模块、控制逻辑模块、执行模块与通信接口,负责将飞行指令转化为可控的机械动作,并实时调整以适应不同飞行状态。其核心特性在于高度集成、并行处理与多通道通信,这种架构虽然提升了响应效率,但也带来了更高的故障耦合风险。电控单元的典型故障主要包括信号异常、数据延迟、模块失效与参数漂移,故障往往呈现隐蔽性强、发展速度快、系统间关联度高等特点。尤其是在控制环节,一旦输出不稳或信号中断,会引起执行机构的非线性反应,造成动作失调或反馈失效。

上述故障可能源自电子元器件老化、焊点开裂、信号路径受干扰、算法逻辑出错等不同层面。更复杂的是,多数故障并非一次性致命,而是以功能降级、间歇性干扰等形式逐步积累,长期作用下可能诱发系统整体崩溃。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考虑故障传导机制与系统脆弱点,设定合理的阈值指标与行为边界,并结合运行数据动态更新健康评估模型,从而实现潜在故障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对不同故障类型的结构定位和特征提取,是构建高效诊断与冗余策略的前提。

二、智能诊断策略与信息融合路径分析

故障诊断技术已从静态监测发展为动态感知与智能预测,其核心在于通过信息融合构建多源感知体系。在电控单元中,各传感器采集的物理量存在同步关系,若任一模块出现异常,其波动往往可在多个维度上留下痕迹。信息融合诊断模型通过对温度、电压、电流、振动频率等多参数联动分析,利用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方法,快速定位异常源头。目前较为成熟的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模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与深度神经网络等,其优点是无需对系统结构进行过多建模,直接从数据行为中提取异常规律,适应复杂系统诊断需求。

然而,单一数据驱动方法在面对样本不平衡、新型故障与外部扰动时准确性易受影响。因此,更具优势的是融合型策略,即将数据驱动方法与系统物理模型结合,实现“数据 + 结构”的混合学习。该方法一方面保留模型可解释性,另一方面增强故障识别的容错能力。同时,考虑到航空系统实时性要求高、误报风险大,诊断系统需设定多级响应机制,将预警、确认与处置过程分层推进,降低系统波动带来的误判风险。在实践中还应加入自适应参数修正功能,根据不同工况动态调整阈值与逻辑判断标准,从而提升诊断的适应性与精准性。

三、冗余控制架构设计与切换机制优化

在航空电子系统中,冗余控制是确保飞行器在电控单元部分功能失效时仍可继续运行的基本保障。冗余不仅体现在硬件备份上,更体现在功能逻辑与数据处理的分布式设计。当前主流冗余方式包括热备份、冷备份与交错冗余,其中热备份通过全时运行的备用模块实现瞬时切换,响应速度快但资源占用高;冷备份则在故障后启动备用通道,适用于资源受限场景;交错冗余则融合多通道并行输出,通过投票机制选取最优控制信号,有效降低故障传播风险。

冗余控制的核心挑战在于切换机制。由于电控信号具有实时性与连续性特征,若切换延迟或判断失误,将导致控制指令中断或误输出。为此,系统需设定冗余切换条件,如基于控制信号偏差率、执行延迟时间、状态一致性等指标建立信任评估函数,一旦主通道信任度跌破临界值,即自动切入备用通道。此外,还需在冗余逻辑中引入故障预测功能,即根据诊断系统提供的趋势预判结果提前激活备用模块,减少系统恢复时间,提高冗余控制的主动性与智能性。系统设计还应兼顾切换平稳性,通过缓变策略或软切换逻辑实现控制权的顺畅过渡,避免切换过程带来控制震荡。

四、系统集成策略与工程实现路径

实现电控单元智能诊断与冗余控制的系统部署,关键在于软硬件的高度协同。在系统结构上,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原则,将传感、处理、通信与执行模块分离部署,以利于各模块独立检测与更换,提升系统维护性。同时,建立中央健康管理系统,对各模块运行状态进行统一记录与分析,形成完整的健康画像。在通信架构上,应配置多层级总线体系,保障关键信号优先传输,并设立冗余信道以防主通信链路故障。

从实现路径来看,工程部署应分阶段推进。初期应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验证,确定冗余配置与诊断逻辑的响应效果;中期进入实机测试阶段,通过典型故障注入模拟真实运行场景,优化参数配置与切换阈值;最终则通过系统集成测试检验功能一致性与控制连续性。此外,还应配备快速维护接口与在线升级机制,便于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运行反馈进行动态调整与功能扩展。随着计算平台性能提升与人工智能算法成熟,未来电控单元的自感知、自修复与自决策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为飞行器安全保障提供更全面支持。

五、结论

飞机机械复合系统中的电控单元作为信息处理与控制核心,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飞行系统的稳定性。面对环境复杂性与系统耦合性的双重挑战,需从结构特性出发,构建科学的诊断路径,融合多源信息提高识别能力,并在控制逻辑上引入多级冗余配置与智能切换机制。本文通过对故障机理、诊断策略、冗余逻辑及系统实现路径的系统性分析,明确了实现高可靠性电控系统的关键方向。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自适应学习与故障预测能力,推动从响应型向预测型系统转变,为航空装备智能化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海兵 , 李小丽 , 黄军华 . 飞机复合材料损伤远程检测关键技术研究[C]// 第十届全国无损检测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3:1215-1220.

[2] 李辰 , 钟勉 , 郑旭 , 等 . 基于太赫兹光谱成像技术的航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及故障诊断研究 [C]//2020 年全国设备监测诊断与维护学术会议暨第十七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 . 2020:1-6.

[3] 邱在辉 . 基于边缘计算的飞机燃油泵故障诊断 [D]. 北京 : 北京工业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