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谈生活化识字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作者

张立靖

吉林省白山市实验小学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逻辑起点,更是学生文化认同建构与思维发展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 语文学习应植根于生活 " 的理念,强调要建立识字教学与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然而在实际教学场域中,传统识字教学仍存在 " 重课本轻生活、重识记轻运用 " 的现象,教师过度依赖教材体系开展封闭性教学,导致学生陷入 " 学得快忘得快、认得多用得少 " 的识字困境。在此背景下,探索生活化识字资源的有效整合策略,对于破解当前识字教学难题、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利用存在局限性

当前识字教学资源体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一方面教师对生活中蕴藏的丰富识字资源缺乏系统认知,教学素材局限于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另一方面已开发的生活化资源多停留在简单呈现层面,缺乏对资源内在识字价值的深度挖掘。这种资源利用的局限性导致识字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形成持续的教学吸引力。

(二)教学实施存在封闭性

传统识字教学模式呈现显著的封闭性特征:教学空间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囿于课本,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往往将汉字作为孤立的符号进行讲解,忽视汉字与生活场景的内在关联,导致学生习得的汉字处于 " 休眠状态"——虽能认读默写,却无法在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封闭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识字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协同机制存在碎片化

生活化识字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网络,但当前三者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断层:学校缺乏对家庭识字指导的专业引领,家长对生活化识字的教育价值认知不足;社区文化资源与学校识字教学未能形成有效衔接,公共空间的识字教育功能未被充分激活。这种碎片化的协同状态导致生活化识字资源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生活化识字资源的整合实施策略

(一)教材资源的生活化重构

教材作为识字教学的核心载体,需要进行生活化转化与拓展。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的生活元素,建立教材生字与生活经验的意义联结。在生字教学中可采用 " 原型激活 - 拓展迁移 " 教学模式:以 " 菜 " 字教学为例,先通过厨房蔬菜实物展示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发现 " 艹 " 头与植物的关联性;再拓展至菜市场调查活动,让学生收集记录蔬菜名称标牌,在实践中掌握" 菠、茄、芹 " 等形声字构形规律。同时可依据教材主题开发系列生活化识字活动,如围绕 " 家庭生活 " 单元设计 " 我的家庭物品档案 " 制作活动,实现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的有机融合。

(二)生活场景的识字功能开发

生活场景是天然的识字课堂,需系统规划场景资源的开发利用。校园场景可构建 " 环境识字地图 ",将教学楼、功能室、绿化带等场所的名称标牌转化为识字载体,开展 " 校园汉字探秘 " 活动;社区场景可设计 " 街道识字漫步 "任务,引导学生关注商铺招牌、交通标识、公共设施中的汉字运用;家庭场景可建立 " 家庭识字角 ",鼓励学生记录生活用品包装、食品标签上的陌生汉字。特别要重视传统节日的识字教育价值,如春节期间开展 " 春联汉字赏析 " 活动,通过解析" 福、寿、喜" 等字的文化内涵,实现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三)协同育人机制的系统化构建

构建家校社协同的识字育人共同体需要建立多元互动机制。学校层面应开发《家庭生活化识字指导手册》,通过家长会、线上微课等形式培训家长掌握 "日常对话识字法 "" 亲子阅读识字法 " 等实用策略;家庭层面可实施 " 生活识字日志 " 项目,鼓励家长记录孩子在生活中的识字发现与运用案例;社会层面应建立社区文化资源共享机制,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合作开发 " 汉字文化体验课程 ",将公共空间转化为识字教育阵地。通过定期举办 " 生活识字成果展"" 社区汉字文化节" 等活动,强化协同育人效果。

(四)数字化资源的创新化应用

信息技术为生活化识字资源整合提供了新路径。教师可开发系列数字化识字工具:制作 " 生活场景识字微课 ",通过视频呈现商场、公园等场景中的汉字运用实例;设计互动式识字APP,将生活元素转化为" 汉字拼图"" 情景猜字" 等游戏化学习模块;建立" 班级生活识字资源库",鼓励学生用拍照、录音等方式上传生活中的识字发现,形成动态更新的共享资源池。利用 AR 技术开发" 汉字魔法相机 ",让学生通过扫描生活物品触发汉字演变动画,增强识字过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三、整合策略的实施保障体系

(一)强化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是策略实施的核心保障。学校应构建系统化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专题研修提升教师对生活化识字理念的理解深度;开展课例研讨活动培养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组织跨校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教师自身应建立专业发展自觉,深入研究汉字构形规律与生活文化的内在关联,掌握生活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二)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策略实施具有导向作用。评价内容应突破传统的识字数量考核,增加识字兴趣、自主识字能力、生活运用水平等维度;评价方式应采用 " 过程性评价 + 成果性评价 " 相结合的方式,通过 " 识字成长档案袋 ""生活识字观察记录"" 家校联合评价表" 等工具全面记录学习过程;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及社区反馈,形成全方位的评价网络。

(三)优化资源保障机制

学校需建立完善的资源保障体系:在硬件建设上,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识字活动室,配备实物展台、场景模拟装置等专业设备;在经费保障上,设立生活化识字资源开发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开展资源研发与实践创新;在制度建设上,将生活化识字教学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建立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激励机制;在外部协作上,与社区、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化识字实践场所。

总之,生活化识字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识字教学从 " 课本中心 " 向 " 生活中心 " 的范式转型。通过教材资源的生活化重构,能够建立识字内容与生活经验的意义联结;通过生活场景的功能开发,能够拓展识字教学的空间维度;通过协同机制的系统构建,能够形成识字教育的合力效应;通过数字化资源的创新应用,能够提升识字教学的时代活力。在实施过程中,需强化教师专业引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优化资源保障机制,确保整合策略落地见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生活化识字资源的差异化整合路径,为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识字教学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崧舟。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范式转型与实践路径 [J]. 语文教学通讯,2020(12):45-48.

[3] 窦桂梅。生活化视角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践探索 [J]. 教育研究,2019(05):78-82.

[4]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