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入路径与实践研究
赵小雪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五小学 067600
语文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学科,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与塑造灵魂的多重功能,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入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观念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德育教育,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承担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德育融入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1、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内在逻辑关联。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首先,体现在内容的共生性上。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丰富多样,其中许多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例如《落花生》通过讲述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特点,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只追求表面的虚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与德育也具有融合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学生被父子之间深厚的亲情所感动,同时也能体会到父亲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儿子的责任感,这种情感共鸣能够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培养坚韧的品质。最后,在写作训练中,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能够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例如,教师布置以“诚信”为主题的作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思考诚信的含义和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一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形成。
2、新时代德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德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首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小学生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如暴力、低俗、虚假信息等,这些信息容易导致小学生价值判断模糊化。一些小学生可能会受到网络上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忽视道德规范。通过课堂德育,能够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筑牢思想根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积极健康的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其次,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能力,这些目标与语文教学紧密相关。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学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实现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核心素养,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同步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德育融入的实践路径构建
1、深耕教学内容:挖掘文本德育基因,构建“浸润式”育人场域。首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其课文主题广泛涉及爱国主义、感恩教育、社会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念。例如,在《游子吟》一诗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不仅描绘了母亲为孩子缝补衣物的场景,更深刻地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体会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并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承载着特定的道德品质与精神价值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小英雄雨中来》中的主人公雨来以其爱国不屈、机智勇敢的形象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剖析雨来的行为动机与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同样的勇气与智慧。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深入解读,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道德行为的本质,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2、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无痕化”德育模式,实现认知与体验统一。首先,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代入角色,从而引发情感共鸣,生成道德判断。例如,在教学《桥》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洪水肆虐的紧张画面,如汹涌的洪水奔腾而来,冲垮房屋、淹没街道,人们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自己会怎么做,从而引出老支书在洪水中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在情感的触动下,深刻理解什么是责任和担当。其次,角色扮演也是情境教学法的一种有效形式。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通过模仿它们的语言和神态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以及不同态度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傲慢使人落后,要学会谦虚待人,尊重他人。再次,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培养集体意识。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观察报告。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有的学生负责观察爬山虎的生长环境,有的学生负责记录爬山虎的形态变化,有的学生负责整理资料。教师要强调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小组内出现意见分歧时,鼓励学生通过沟通协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德育评价,关注过程与多元主体。过程性评价,记录道德成长轨迹。设计《德育成长手册》是进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工具。通过定期记录和反馈,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道德成长轨迹,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多元化评价,构建“三维一体”体系。学生自评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同伴互评,学生能够从他人的角度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能学习他人的长处,促进共同进步。教师点评要结合文本学习,撰写具有针对性的德育评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德育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教师作为德育融入的关键实施者,需提升“德育自觉”,将课堂的每个环节转化为育人契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设计的细节,都应体现德育的导向。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创新,将德育教育推向新的高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思妍 .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探析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2022(9):66-68.
[2] 刘代惠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