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扎西泽塔
昌都市左贡县美玉乡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 左贡县 85440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革,植根于乡土的传统文化生态面临严峻挑战。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形成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节庆礼仪等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是维系乡村社会秩序、凝聚村民情感认同的重要纽带。然而,当前许多乡镇的文化活动仍停留在简单的娱乐层面,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与彰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乡土文化基因,并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既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产业融合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旨在剖析现实问题,探索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模式与对策。
1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群众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俗文化展示活动等,可以让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春节期间举办庙会、舞龙舞狮等活动,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还能传承春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群众文化建设还能够促进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作品。例如,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舞蹈相结合,推出新颖的戏曲表演形式,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1.2 传承和创新文化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得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在舞台表演、艺术展览等活动中,传统的民间艺术、地方戏曲、民族音乐等经典文化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地方戏曲表演通过社区演出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这种传统艺术,从而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再生。此外,一些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等,也通过工作坊和展览重新走入大众视野,这不仅保护了传统技艺,还激发了现代设计和艺术创作的灵感。
1.3 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充实群众精神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正确地引导群众精神文化的发展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2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策略
2.1 资源整合
在活动的筹备过程中,资源整合是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场地、人员和物资等。资金筹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例如政府拨款、企业赞助和社会捐助等,通过多方合作,既能减轻活动组织者的经济压力,也能增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在场地选择方面,应合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社区文化中心、公园广场等,以有效节省场地租赁成本,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人员的配置上,可以结合专业表演团队、志愿者和社区居民的力量,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各方面的支持。物资方面,需要根据活动的具体需求提前准备,如舞台设备、灯光音响、宣传材料等,以确保活动的顺畅运行。
2.2 创新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模式
首先,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机制,明确企业、社会机构通过PPP模式参与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的税收优惠与补贴政策。其次,培育本土文化非营利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其运营管理。最后,建立“文化需求听证会”机制,每季度组织居民代表、专家、企
业共同论证群众文化资源配置方案。
2.3 构建内容服务体系
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构建推动群众从“文化接受者”逐步转变为“文化创作者”的内容服务体系。一方面,依托文化服务平台的内容浏览时长、活动报名频次、互动留言关键词等用户行为数据,结合定期开展的线下问卷调查与社区座谈会,动态捕捉不同群体的文化偏好及潜在需求,形成月度更新的内容需求清单,为内容供给提供精准依据;根据需求清单重点引入线上特展、纪录片等优质国际资源,同步推送国内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新实践等国内文化动态,确保内容更新与群众需求同频,帮助群众拓展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在精准把握需求的基础上,激活群众的创作活力,搭建全民共创平台,如开发 AI 辅助的短视频剪辑模板、一键式 H5 制作器等简易创作工具,降低创作门槛,鼓励群众围绕需求清单中的热点方向进行创作;构建由机器初审、文化专家复审、群众投票的三级审核机制,对入选的优秀内容给予积分奖励,并在文化馆官网、社区电子屏设立群众创作专区,让群众的创作成果被看见、被尊重,构建多元化的内容体系,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
2.4 融合创新:赋能传统文化,点亮现代生活
(1)“文化 + 旅游”融合:深入挖掘本地文化 IP,将民俗体验、农耕活动、手工艺制作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文化主题民宿、研学旅行路线、沉浸式演艺项目,让游客成为文化的体验者和传播者,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2)“文化 + 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工艺的创意提升。邀请设计师与手艺人合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如刺绣服饰、竹编工艺品、特色食品包装等,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打造“一村一品”的文化品牌。(3)“文化 + 科技”融合:利用短视频、直播、VR/AR 等新媒体技术,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如通过直播展示非遗技艺制作过程,举办线上民歌大赛,利用 VR 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吸引年轻受众关注和参与。(4)内容与形式创新:在保留核心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行现代化改编。如将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作反映新时代乡村面貌的戏剧小品,用新的艺术语言讲述老故事,使其焕发新魅力。
2.5 宣传推广
有效的宣传推广是吸引群众参与的关键。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可以形成全方位的宣传网络。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可以覆盖年龄较大或不常使用互联网的群体;利用社交网络、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好地触达年轻群体,增加活动的曝光度。活动前,还可以在社区宣传栏张贴海报,在公共场所进行地面宣传,增强本地居民的参与感和活动的吸引力。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宣传渠道,确保活动信息能够广泛传播,吸引更多群众的参与和关注。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持续深化群众文化建设,群文机构应发挥主导作用,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内容,深挖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有计划地将其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并且利用新技术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趣味性与吸引力。在带给群众新奇、丰富的文化体验的同时,助推群众文化事业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筱逊 . 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导机制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5(12):1-3.
[2] 蒋庆庆 . 新时代激活群众文化生命力 [J]. 文化产业 ,2025(16):43-45.
[3] 李慧 . 公共文化云视角下的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J].参花 ,2025(13):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