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赋能高中数学教学与评价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

作者

王奇奇

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

引言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高中数学的教学范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强调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为 AI 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明确指引。当前,智能解题系统、动态几何软件、学习分析平台等技术工具,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教学流程的核心要素,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中 “抽象概念难理解”“个性化指导不足”“评价维度单一”等痛点。本文结合教学实例,系统探讨 AI 在高中数学教学与评价中的应用场景、现实挑战及优化策略。

一、AI 赋能高中数学教学的场景创新

(一)概念教学的可视化突破

AI 动态建模技术为抽象数学概念提供直观表征。在立体几何教学中,GeoGebra AI 版可根据学生输入的几何关系,实时生成三维模型并支持 360 ° 旋转观察,学生通过拖拽顶点改变几何体结构,直观理解 “线面垂直”“二面角” 等概念的本质。某重点中学的实践显示,使用 AI动态模型的班级,空间想象能力测试平均分较传统教学班级提高 23% 。

函数教学中,智能函数分析系统能同步生成函数图像、导数曲线和极值点分布,学生输入不同参数(如二次函数的 a、b、c 值),系统即时呈现图像变换并自动标注关键特征。这种 “参数 - 图像 - 性质” 的联动展示,使抽象的函数性质可视化,有效降低了理解难度。

(二)解题指导的个性化适配

AI 解题系统构建 “精准诊断 - 靶向辅导” 的学习闭环。当学生提交解题过程后,智能批改系统通过图像识别和逻辑推理,不仅判断结果正误,更能定位错误步骤(如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公式误用),并推送同类错题微课。对于压轴题等复杂问题,系统采用 “阶梯式提示” 策略,先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再提示解题方向,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AI 系统动态调整学习路径:基础薄弱生侧重基础题型的变式训练,系统每 3 道题调整一次难度;优等生则获得跨章节综合题和拓展性问题(如导数在实际优化问题中的应用),并接入数学建模案例库。某实验班级数据显示,这种分层教学使不同水平学生的成绩均提升 15%-20% 。

二、AI 在数学教学评价中的技术革新

(一)过程性评价的深度落地

AI 技术实现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追踪评价。在几何证明题中,智能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辅助线作法、推理步骤顺序,评估其逻辑推理能力的强弱环节(如是否擅长从结论反推条件)。系统生成的 “思维路径图谱”,能直观展示学生从审题到得出结论的完整推理链条,为教师提供精准的学情诊断依据。

在数学建模活动中,AI 分析平台记录学生的数据采集、模型构建、误差分析等全过程行为,从 “问题转化”“方法选择”“结果检验”三个维度进行量化评分,并对比优秀案例的思维路径,提出改进建议。这种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评价只关注最终报告的局限,更符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二)终结性评价的效能提升

AI 在大规模测评中展现显著优势。智能组卷系统可根据教学进度和难度系数,5 分钟内生成符合课标要求的测试卷,并自动平衡知识点分布和能力层次。阅卷环节,AI 系统对客观题实现 100% 自动批改,对主观题(如解答题)的批改准确率达 95% 以上,尤其在数列求和、导数应用等题型中,能识别不同解法的合理性。

高考模拟测试中,AI 分析系统可快速生成班级质量报告,不仅统计平均分、及格率等常规指标,更能定位高频错误(如立体几何计算中的空间向量坐标错误)、各分数段学生的薄弱知识点,为复习备考提供数据支撑。

三、AI 应用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一)主要瓶颈

技术层面存在 “思维表征” 局限:AI 难以完全理解学生的非常规解题思路,对构造法、反证法等创造性方法的评价常出现偏差;动态模型的参数设置若脱离教学实际,可能导致学生形成错误认知(如过度依赖图像而忽视逻辑证明)。

教学层面存在 “算法依赖” 风险:部分教师将 AI 生成的习题直接布置,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差异;学生过度依赖智能解题提示,导致独立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弱化。某调查显示, 62% 的学生承认在复杂计算时优先使用 AI 计算器,而非手动演算。

数据层面存在 “隐私安全” 问题:学生的解题过程、错误类型等数据包含大量学习隐私,若平台防护不当可能造成泄露;算法基于历史数据训练,可能固化某种解题模式,限制学生的思维多样性。

(二)发展策略

1. 构建 “人机协同” 教学共同体

明确 AI 负责数据处理、个性化推送等任务,教师专注教学设计、思维引导和情感关怀。例如,教师结合 AI 提供的错误分析,设计课堂辩论活动(如 “不同解法的优劣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优化技术适配性

推动 AI 系统与数学学科特点深度融合,开发针对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 等核心素养的评价模块;在解题评价中增加 “思路创新性”指标,避免机械评分。

3. 强化教师数字素养

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 AI 应用能力,重点培养 “解读 AI 分析报告”“调整算法参数”“平衡技术与教学” 的能力,确保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

4. 建立伦理规范体系

制定数学学习数据的采集标准,明确数据使用边界;要求 AI 系统保留人工修正通道,对创造性解题方法给予人工复核机会。

结语

AI 技术为高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智能化基因,但其价值不在于替代教师,而在于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教学精准化、评价多元化。未来需在技术创新与学科规律、个性化发展与思维培养、效率提升与伦理规范之间寻求平衡,让 AI 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力工具。教师应主动适应这一变革,在人机协同中发挥主导作用,推动高中数学教育迈向更具深度和温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熙琳 . 数字化赋能下的高中数学几何教学新样态 [J]. 试题与研究 ,2025,(23):131-132.

[2] 周丽, 怀忠玲. 探究AIGC 工具如何为高中数学教学赋能[J].安徽教育科研 ,2025,(21):90-92.

[3] 高立东 . 人工智能赋能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重构 [J]. 吉林教育 ,2025,(21):55-57.

[4] 张辉 . 校本课程开发赋能新高考落地——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5,(1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