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域性”的深度教学
孙露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北京八十学校
引言:地理学科具有鲜明地域属性,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认知区域特征关键期。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全球轻区域、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地理认知体系,缺乏对本土文化理解与认同。深化“地域性”教学探究,既符合地理学科本质要求也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文章围绕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域性”深度教学展开探讨,希望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人文情怀。
一、挖掘地域特色,构建深度教学内容
教师需打破传统教材局限,以地方性素材丰富教学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基于县域地理单元,编撰地方性教材或补充读本,如《地理·中国》,系统介绍本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收集地方报刊、公报等资料,形成地方案例库,用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利用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材料,记录本地地貌特征、水文特点、气候变化以及产业分布等情况,编写地方性地理图谱。关注乡土文化,挖掘地方传统农耕文明、民俗风情、历史遗迹以及地方名人事迹等文化资源,编制地方文化地图。通过这些方式,将地方元素融入国家课程标准框架内,形成具备地方特色课程体系。
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设计须注重内外联系,将全球性、区域性知识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地域差异性与共性,建立宏观微观相结合地理认知体系。比如讲授气候类型时应从本地气候特点出发,再延伸至全国全球气候带分布规律;讲解城市化议题时应结合本地城市变迁史,让学生感受城乡发展变化。这种由近及远、由熟悉到陌生教学策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地理概念理解。还应注重内容时效性,持续更新地方性材料。教师需关注本地区最新发展变化,如新建交通设施、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等实例,及时补充进教学内容中。通过问题导向设计,将本地实际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等现实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地域性”教学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法能够有效引入地域元素,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地理现象。教师应当利用本地地形图和实景照片,构建虚实结合地理场景。案例教学法则选取本地典型地理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地理规律在本地区表现特点。项目学习法通过设计“地域性”探究课题,引导学生长期观察记录某一地理现象变化。田野调查法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本地地形地貌、水文气象、人文景观等地理要素,获取第一手资料。地图解读法、地理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也可结合地域特色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多媒体技术应用,如利用GIS 系统、遥感影像展示本地地理信息;制作本地地形沙盘或3D打印模型,直观呈现地形特征。
以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采用地域比较法创新教学。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家乡地形照片或实地拍摄,制作家乡地形图集。课堂导入环节,展示学校周边地形实景照片,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地形特点,激发学习兴趣。知识讲解环节,先从本地地形类型出发(如平原、山地、丘陵以及盆地等),让学生理解基本地形概念,再过渡到全国地形分布,帮助学生建立由局部到整体认知路径。随后展示全国地形分布图与本地区地形图对比,分析本地区在全国地形格局中位置,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属于三级阶梯中哪一级?位于哪个地形区?有何典型特征?巩固环节设计家乡地形模型制作活动,让学生利用橡皮泥或 3D 打印技术,制作本地地形立体模型,深化对地形概念理解。拓展环节可组织地形与人文调查,引导学生探究本地地形对聚落分布、交通路线、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影响,培养地理综合思维。通过这种地域比较教学,使学生在熟悉本地地形基础上,理解我国地形地势基本特征,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认知过程。
三、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地域性”教学实践
在校内资源方面教师应建立地理实验室、地理园、标本室等实体空间,集中展示本地岩石标本、土壤样品、地形模型等。创设校园地理角如气象观测站、地理信息栏等,让学生随时接触地理知识。学科融合上地理教师应当与历史、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校外资源方面与本地博物馆、科技馆、地质公园等场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参观学习。与企业合作,如参观本地矿山、水厂、气象站等了解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社区资源利用应关注身边地理现象,如社区水资源利用、垃圾分类等议题,开展社区调查。
以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中国自然资源 第二节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构建多维整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准备阶段,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本地区水资源分布、水质状况、用水量等信息,形成初步认识。邀请水务工作人员进校园,举办水资源保护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中,播放本地河流或湖泊历史照片与现状对比视频,引发学生思考水环境变化原因。组织学生分析本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认识本地区水资源状况。通过调查本地区主要用水部门(如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生活用水等)数据,分析本地区水资源主要用途与存在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本地区曾发生水资源危机(如干旱缺水、水污染事件等)案例,分析成因及解决措施。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
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域性”深度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价值。通过挖掘地域特色构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地域性”特点、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实践三个维度协同推进,能够显著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获得系统地理知识,更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贴近生活实际教学设计,使学生感受地理学科魅力,增强学习兴趣,形成正确地理观念。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地域性”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推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彦峰 . 课程统整视域下初中地理跨学科资源整合探究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06):165-167.
[2] 孟晓晨 .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2024.
[3] 万 昌 田 . 初 中 地 理 教 学 中“ 地 域 性 ” 的 深 度 教 学 [J]. 名 师 在线 ,2017,(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