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刘建娜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 056700
引言:探究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重要体现,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建构认知体系。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其抽象概念形成与思维能力培养需要适宜教学方法支撑。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讲授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度不足且思维深度开发有限,探究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设计。探究针对这些问题,从目标定位、思维培养及评价反馈三个维度出发,探讨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路径与实施策略,期望能够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目标定位与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将课堂目标定位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复合型目标体系,包含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等多层面;教师需明确每节课探究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设计探究路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发现规律、验证猜想等环节完成知识建构。例如教授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题时,教师不再直接告知公式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切割等手段探索长宽与面积关系,让学生自主发现面积计算公式;这种自主发现过程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深理解,培养问题意识与探究兴趣。课堂目标设计需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要求,确保目标既有挑战性又具可达性,避免过于简单或困难导致探究流于形式。
教学设计是探究课堂实施基础,需注重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统筹规划。一是情境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探究兴趣;如学习统计图表时可以收集学生每周零花钱使用情况制作条形图,让学生感受统计图表实用价值。二是探究问题梯度设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思考;三是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包括个人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环节促进思维碰撞。学习资源准备充分包括实物操作材料、信息技术支持等,为学生探究提供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适时提供支持与点拨,既尊重学生探究自主性又确保探究方向正确性,避免学生探究迷失或偏离目标。
二、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能力中思维培养与方法指导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思维潜能挖掘与数学能力培养,通过情境构建、问题激发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思维品质。思维培养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递进,低年级阶段侧重直观操作体验,创设生动形象情境;中高年级逐步引入符号表达与逻辑推理。探究式思维培养注重启发引导而非直接灌输,教师适时点拨激发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猜想等环节完成思维建构。而探究式教学注重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策略包括观察记录、实验设计、信息处理等方面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素养与自主探究能力。
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创设小兔买萝卜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加减法计算方法与策略。课堂开始展示图片:“小兔手中有 5 根萝卜,商店里还有 8 根萝卜,现在小兔全部买下,请问小兔共有几根萝卜?”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方法。学生可能提出直接数数、按顺序数等不同策略;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各自想法并引导探究哪种方法更便捷高效。接着变换问题:小兔共有13 根萝卜,吃了5 根,还剩几根?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画图表示或心算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不同解题策略优缺点,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互逆关系。课堂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任务序列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尝试凑十法、补数法等多种计算策略,培养数感与计算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并反思提升,使学生不仅掌握加减法计算技能更重要形成思考问题方法与策略意识,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评价中过程关注与结果反馈
探究式教学评价突破传统结果导向模式,构建全程关注学习过程价值评价体系。此类评价关注学生探究过程各环节表现,包括问题发现、假设提出等全链条学习行为。过程评价采用多元化手段收集证据如课堂观察记录、探究日志等,全面捕捉学生思维变化轨迹与成长痕迹;教师根据收集信息实施即时反馈,既肯定成功点又指出提升空间,引导学生自我调整改进。过程性评价特别重视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度等维度,避免仅关注答案正误;教师基于过程评价结果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精准把握学生认知阈限与学习困点,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结果反馈则注重多元展示与互动交流,通过成果汇报、思维导图等方式呈现学习成效,促进同伴互学互评形成集体智慧建构。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教学中,教师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文具店铅笔每支价格 1.2 元,小明购买 5 支铅笔需付多少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策略。评价环节中教师先设计过程评价量表,包含问题理解、策略选择、计算过程、结果验证、表达清晰五个维度。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表现,记录不同解题思路:有组采用累加方法,有组运用乘法意义直接计算,还有组将小数转化为整数计算再还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为何选择这种方法?如何验证结果合理性?”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结果展示环节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组织优点寻找活动,同学们互相评价发现他人策略优势;教师针对典型问题如小数点位置处理、估算验证等方面进行集体点评,并设计梯度练习供学生巩固。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设计一道生活中应用小数乘法情境题并解决,学生完成后制作探究成果墙展示交流。通过这种全过程参与评价机制,学生不只是掌握小数乘法计算方法更体验数学思维过程,培养自主探究与反思能力形成积极学习情感。
结论: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明确目标定位、优化教学设计、强化思维培养等环节实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探究式教学突破传统教学局限,符合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今后教学实践中需进一步深入探究不同年龄段学生探究特点,完善探究任务设计丰富探究资源支持,提升教师引导能力,构建更加科学完善探究教学体系,推动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巴桑卓嘎 .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传奇故事 ,2024(1):113-114.
[2] 凌玉礼 .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数学大世界 : 上旬 , 2020.
[3] 陈樊莉 .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