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改进

作者

黄裕旦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璜山镇中心小学 311800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数学课堂活动进行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然而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模式在不知不觉中会变成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强化记忆这样的模式。往往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辩论的时间会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课堂长久下去,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有一部分注意力品质不高的小朋友课堂上极易开小差,发展到后来很有可能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因此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关注和重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方法需要有所改变,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我们老师的责任。

下面我将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说一说我是怎么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从而更好的进行数学的学科育人

一、课堂导入贴近生活。

认知起点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经验,这是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只有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从原有的知识出发,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二下)之前刚刚学习了《表内除法一》和《表内除法二》,而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我一开始利用分七个草莓怎么公平来导入这堂课。

在课程实施后,结合对教材的理解我们发现分草莓在我们生活中就是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刚好分完的情况,比如草莓有六颗的情况,但是同样也会有剩余的情况比如草莓有 7 颗的情况。这两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是并存的,那么在课堂中我们何不把他放在一起,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这两种不一样的情况呢?这样既方便孩子们区分除法算式和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异同,又能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我们的课堂导入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关注知识产生的起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来开始我们知识的探寻之路。基于这些思考我对课程的导入进行了修改。

这次的设计中我不再是给了孩子们数量一样的草莓了,而是数量各有不同的草莓,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平均分之后有剩余的情况,使得知识的产生更加的自然,也让孩子们再这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始终有着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于前面草莓可以分完的情景是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可以很快的解决,而我们生活中在分东西的时候有分完的情况,也有分不完的情况,课堂的导入更加贴近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有分完的时候用除法这一铺垫,让学生在尝试写有剩余情况的算式时更加得心应手。也让他们对下面的挑战更有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求异、求同、求佳探究新知

有余数除法算式书写的教学我一开始的设计思路是师生共同书写。通过我问他们答以及介绍余数写法的形式,将这一类除法算式的书写格式确定下来。但是后来我想到学生是不一样的个体,他们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在我们传统的数学课堂里教师往往会规定解题的方式。这样教学方式会限定孩子的思维,不利于他们个性化的发展。

在现代教学中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么我们的课堂毫无疑问是失败的。一节让师生受益匪浅的课堂是无数思维碰撞的交流会。我们要允许不同的产生。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的追求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是要让孩子们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群体不能代替个体,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留下相对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个性化的思考得以在课堂上显现。当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个性化思考后的成果我们的问题也就得到了多种解决的方法,在这个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解决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求异、求同、求佳,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优化自己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高阶思维得到发展。因此我将这个环节改成了让学生辨析各类自己写的算式。

通过不同的算式的辨析,比较会让孩子们对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方式更加了解,同时这样的环节设计比单纯的师生共同书写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在相互比较中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思维目标明确,易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实施时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问难,对于学生来说相互质疑可以更好的促进他们思考。

三、新旧对比,学会运用

在设计介绍完有余数的除法并加以练习后,设计了让学生对比除法算式和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异同点。让学生对除法的意义了解的更加深入。

新旧知识的对比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在学习新知识后回过头来再次与旧知识进行对比,总结其异同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巩固新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前要明确数学的学科育人目标,在目标的指到下设计环环相扣的环节,要重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因此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使他们个性化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得以充分的显现。当不同的思考结果呈现时要引导学生去辨别、比较和优化。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相互探讨中获得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在新知识学习之后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网格化。总之教师要为学生设下广阔的思考空间,促进其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明喜 . 小学数学“ 深度学习” 教学策略研究 [J]. 数学教育学报 ,2019,28(04):66-70.

[2] 胡德运 . 聚焦核心问题 培养高阶思维——“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教学片断与反思 [J]. 小学数学教育 ,2018(20):48-50.

[3] 张 红 霞 . 运 用 元 认 知 培 养 学 生 数 学 高 阶 思 维 [J]. 柳 州 师 专 学报 ,2010,25(01):117-119+67.

[4] 李燕清 , 张红霞 . 数学高阶思维及其培养初探 [J]. 钦州学院学报 ,2009,24(06):39-41.

[5] 周超. 数学高层次思维的界定及评价研究 [D]. 苏州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