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作者

董会

吉林省镇赉县嘎什根乡第二小学校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一,从学生方面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思考力提升和构建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所形成的思考习惯会对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重要的影响。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能够让学生具备自主拆分和逐步突破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对于后续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第二,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来说,数学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通过层层推理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呈现的。因此,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实用性。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让学生不再单单记住数学已有的公式,而是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本框架以及用途,而这恰恰对于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第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落实国家科技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前提。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就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与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同时,也能够让教育教学从教师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方向转型,让学生更大胆地说、更肆意地想、更认真地去实践,从而让数学教育更具生命力。

一、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化教学的方式,通过构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促进他们快速进入到独立思考的状态。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4 课《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学校要为图书馆添置新书的情境,告诉学生现在他们是学校图书管理员,他们的责任是准确购买书籍。每套书有10 本,每本 15 元,要买五套这样的书,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该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该情境当中所给的已知信息,让学生独立思考第一件事需要去做什么,并鼓励学生去在本上写下自己的思路。在此中间,可能有一些学生会先算出一套书的价格,再算出五套的总价;也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五套书的总本数,再去乘以单价。这些思路都是正确的,教师不要去干预学生的思路。之后,教师邀请学生去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式下不同的思路,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框架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框架,教师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实例,找到共性,自主总结规律,进而促进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非知识的被迫接收者。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6 课《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去向学生提问,是否可以借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式,结合马上要分发的三角形去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找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测量对比和自主归纳,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于平行四边形相同,由此得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最后,教师可以给出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去验证这一规律。

三、采用抛砖引玉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潜力

为了避免限制学生思考的广度,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抛出基本的问题或事例,引导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4 课《表内乘法(一)》为例,教师可以先 向学生提问,假如现在要分糖果,每组有 5 个人,每个人分 5 颗糖,那么三个组一共需要买多少颗糖。之后,提醒学生是否可以用已学过的加法去解决这个问题,随后去进一步提问学生,有没有更简单的写法。倘若有十个小组,那么用加法是不是会更为麻烦,这时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 5 乘以 15,有些可能用图形来表示重复的加法,这些想法都是值得肯定的。在学生表达过后,教师引入乘法的概念,并结合学生的想法去解释乘法的意义,也就是相同加数乘以个数,进而帮助学生去理解乘法的本质,拓宽学生的思维。

总而言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法、学生主体归纳法以及抛砖引玉式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思考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 熊宇超 . 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与对策 [J]. 亚太教育 ,2024,(03):162-164.

[2] 王建红 .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J].科技资讯 ,2020,18(17):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