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饮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凤味”校本课程的文化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

王林

重庆市合川区凤凰小学

引言:地方饮食文化蕴含丰富教育资源,将其引入校园既能传承地方文明又能丰富学校育人内涵。凤凰小学创设“凤味”校本课程,立足学生亲身参与种植、加工、品尝全过程,构建从田园到餐桌完整体验链。探究围绕课程设计实施、文化融合策略及育人效果展开分析,期望能够探索饮食文化育人机制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实践参考,同时为学校文化育人理论贡献新视角。

一、播种文化根基,收获劳动品格

凤凰小学“凤味”校本课程种植环节遵循季节变化规律,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栽培农作物品种如春季青菜、夏季黄瓜等,确保每个学期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完整农作物生长周期。学校划分专属种植园地按照年级组划分责任区,每班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并邀请社区农耕能手担任课程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种植环节课程分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部分,学生通过查阅农书、聆听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掌握农作物生长特点、气候需求、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建立对农业生产科学认知。实践环节中学生亲手整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并收获,全程记录农作物生长变化形成观察日记,培养观察能力与科学精神。

“凤味”课程种植环节注重劳动品格培养,超越简单技能训练融入文化底蕴,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农耕谚语、节气文化及传统农具故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谚指导播种时机,“霜降割菜,立冬藏菜”启示收获时节。学生在劳作中体验农民珍惜粮食情感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古诗意境,感悟“粒粒皆辛苦”生活哲理。种植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气候变化影响,引导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培养环保意识。通过设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实际困难如水源调配、虫害防治等问题,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学校还组织最美菜园评比活动激发班级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种植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培养责任意识与坚韧品质。

二、传承饮食技艺,融合地方特色

“凤味”校本课程食物制作环节接续种植成果,引导学生将亲手栽培农作物转化为美味佳肴体验传统食品加工全过程,学校建立专门烹饪教室配备适合儿童操作厨具,确保安全性与实用性。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循序渐进教学计划:低年级学生学习简单凉拌菜、水果拼盘等基础技能,中年级学生尝试制作包子、饺子等面食,高年级学生挑战炒菜、蒸煮等复杂工艺。每次食物制作课程前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菜谱,了解食材营养价值掌握烹饪原理,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实操环节中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备料、清洗、切配等工序,体验从农田到餐桌转变过程。学校邀请社区名厨、学生家长担任客座教师,示范地方特色美食制作技巧如酸菜鱼、腊肉炒笋等传统佳肴,丰富学生烹饪技能。

“凤味”课程注重食物制作中文化内涵挖掘,将地方饮食习俗、节庆文化融入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本地饮食文化发展历史,了解特色食品背后故事如端午包粽子活动中讲述屈原爱国精神,元宵制作过程中传承团圆美好寓意。课程设计食物文化调查主题任务,鼓励学生采访长辈记录家乡传统美食制作方法,收集民间饮食谚语整理乡土饮食文化资料,编写校本美食图册。学校定期举办“凤味”美食节,学生展示烹饪成果邀请家长品尝评价,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比较不同地区饮食差异引导学生理解饮食文化多样性,培养文化自信与包容精神。食物制作环节还注重培养学生健康饮食观念,引导学生理解食物营养均衡重要性,树立科学饮食习惯养成珍惜粮食美德,使学生在制作美食过程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三、构建体验场域,培育生活智慧

“凤味”校本课程构建多元体验场域,创设丰富互动情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全面成长,学校开辟“凤味”主题活动空间包括种植园区、烹饪教室等功能场所,形成完整体验链条。课程设计强调师生互动,教师由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活动组织者与学生共同探索饮食文化奥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一米阳光窗台种植项目将农作物栽培延伸至家庭,组织寻味家乡社区调研活动带领学生走访市场、餐馆,感受地方饮食风貌,策划小小美食家评选,鼓励学生创新烹饪方法开发特色菜品。学校还建立“凤味”食育角,展示学生种植日记、烹饪作品营造浓厚氛围,通过组织年级间传帮带活动,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掌握种植技巧、烹饪方法,促进学生间知识技能传承培养责任感与表达能力。

“凤味”校本课程育人成果显著体现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方面,学生生活能力明显增强,从不谙农事孩子成长为能够独立种植蔬菜、制作简单食物的少年,生活自理能力获得锻炼。学生劳动意识与实践能力提升,逐渐形成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观念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文化素养得到培育,通过探究饮食文化历史渊源、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初见成效,从种子萌发到果实成熟,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成品,学生观察记录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环保意识与健康理念形成,理解食物来源珍贵养成节约习惯,掌握合理膳食知识。学生在“凤味”课程中获得生活智慧启迪学会感恩自然恩赐,珍视劳动价值理解饮食文化内涵。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凤凰小学“凤味”校本课程通过系统设计与实践探索,构建起从种植、制作到文化体验完整育人体系,饮食文化进校园有助于丰富学校课程资源,拓展育人空间,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三维目标。“凤味”课程实践证明,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校本课程建设应进一步深化理论探究,拓展实践领域构建更加科学评价体系,推动饮食文化育人成效提升,为学校特色发展与素质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金晫亚 .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进校园”对策研究 [J]. 东方文化周刊 ,2023:1-3.

[2] 王海兴 . 跨学科视域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建构与教学策略——以北京景山学校为例 [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3(S2):29-32.

[3] 潘玉婷.基于在地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