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的“秘密”
沈静忆
昆山开发区蓬欣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科学领域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小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身边的自然事物具有本能的好奇心,一片草地、一株小草都可能成为他们探索的起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强调,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积累直接经验。
幼儿园的草地是最易获取的自然教育资源,其中的小草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具象载体,还蕴含着“阳光、水分与生长”“生物间相互依存”等朴素的科学原理。本研究以小班幼儿对草地植物的探究活动为载体,通过记录幼儿的观察发现、问题提问与实践尝试,分析探究式学习在自然情境中的实施策略,旨在将《指南》《纲要》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为幼儿园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提供参考,同时丰富小班幼儿自然探究活动的实践案例。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活动准备:创设生活化探究环境
依据《纲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安全的环境”的要求,教师提前对幼儿园草地进行梳理:清除碎石、尖锐杂物,划分出“自由触摸区”“观察记录角”和“生态发现区”;准备放大镜、塑料小铲子、图画记录本(空白页 + 简单图标)、喷壶等工具,避免工具的复杂性干扰幼儿的直接感知。
活动以生活化情境导入:“早上散步时,老师发现小草在‘招手’——有的草叶上挂着水珠,有的被风吹得弯了腰。你们想知道小草的秘密吗?”这种基于幼儿日常经验的导入,迅速激活了探究兴趣。
实例 1 :导入环节,3 岁 5 个月的甜甜指着草地边缘说:“老师,这里的草短短的,像被剪掉了头发!”3 岁9 个月的浩浩则拉着老师的手跑向花丛边:“这边的草长在花下面,是不是怕太阳晒呀?”幼儿的提问虽稚嫩,却展现了对小草与环境关系的初步思考。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回应:“我们可以每天来看一看,小草会不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探究过程:从感知到关联的递进式发现
1. 感官体验:发现小草的“外在特征”
《指南》指出,小班幼儿应“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看、摸、闻”感知小草:“摸一摸草叶,是软的还是硬的?看一看草叶上有没有花纹?”
实例 2:3 岁 7 个月的琪琪蹲在草地上,用手指轻轻划过草叶,突然喊道:“老师,这个草会‘咬人’!”她举起手指,指尖微微发红。教师请她示范触摸的位置——草叶边缘有细密的锯齿。其他幼儿纷纷模仿,3 岁8 个月的安安发现:“有的草叶子圆圆的,摸起来滑滑的,不咬人!”教师顺势拿出放大镜:“我们用‘小放大镜’看看,草叶的边边到底长什么样?”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草叶边缘的差异与“扎手”的感觉直接相关。这一过程中,幼儿用感官建立了对草的形态认知,正如《纲要》所强调,“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积累经验”。
2. 追踪变化:记录小草的“生长轨迹”
为引导幼儿关注植物的动态变化,教师与幼儿共同选择 6 株有明显特征的小草(如“带露珠的草”“最高的草”“贴着地面长的草”),用不同颜色的丝带做标记,约定每天上午 9 点观察 5-8 分钟。结合《指南》“支持幼儿用绘画、讲述等方式记录发现”的建议,提供简化的记录纸(画有太阳、雨滴、空白草形框),让幼儿用涂色、画线等方式记录小草的变化。
实例 3 :连续观察 4 天后,3 岁 10 个月的乐乐指着“最高的草”说:“它又长高了!昨天我用手指量到这里,今天到这里了!”他在记录纸上画了两根竖线,短的标上“昨天”,长的标上“今天”,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太阳。教师追问:“太阳出来的时候,小草是不是长得更快?”幼儿发现,晴天的小草更挺拔,阴雨天则有些“蔫”。一场雨后,3 岁 6 个月的朵朵惊喜地发现:“之前黄黄的草变绿了!它喝饱水,就变漂亮了!”这一发现让她联想到自己“喝水会长高”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了“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3. 生态关联:发现小草的“朋友圈”
随着探究深入,幼儿开始关注草地里的其他生物。教师依据《纲要》“引导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简单关联”的目标,提问:“小草身边还有谁?它们和小草是好朋友吗?”
(三)活动延伸:从草地到生活的经验迁移
为将探究经验迁移到生活,教师设计了“小草的本领”谈话活动,并在自然角种植两盆小草,一盆由幼儿轮流浇水、晒太阳,另一盆放置在角落不照料,形成对比观察。
三、研究分析与反思
(一)幼儿在探究中的发展
1. 科学探究能力的萌芽:从最初被动跟随教师观察,到主动提出问题(如“小草为什么有的扎手”),再到使用放大镜、记录纸等工具,幼儿逐步掌握了简单的探究方法。正如《指南》所强调,“幼儿的探究能力在过程中自然发展”。
2. 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迁移:幼儿将“小草需要水和阳光”与“自己需要喝水吃饭”的经验结合,将“生物相互帮助”与“小朋友互相合作”的经验结合,实现了知识的生活化迁移,体现了《纲要》“教育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要求。
3. 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在小组观察中,幼儿学会了分享发现(“你看我这株草有蜗牛”),在记录与讲述中,语言表达更精准(如用“锯齿”“挺拔”等词汇),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二)教育启示
1. 以生活为起点,让探究自然发生:草地、自然角等生活场景是科学教育的“活教材”。教师无需刻意设计复杂活动,只需敏锐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如对蜗牛的关注),就能让教育融入生活,这与《纲要》“生活化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2. 以幼儿为主体,给予充分的探究自由:面对幼儿的“错误”猜测(如“蜗牛吃草”),教师不应急于纠正,而应提供观察机会让其自主验证。这种“等待”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节奏,也体现了《指南》“尊重幼儿发展个体差异”的要求。
3. 以多元记录为载体,让学习可见可感:采用图画、照片、实物标记等多元记录方式,既符合小班幼儿的表达特点,也为教师分析幼儿的学习轨迹提供了依据,使“看不见的成长”变得具体可感。
四、结语
小班幼儿对小草的探究,本质上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指南》与《纲要》的理念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转化为幼儿触摸草叶的指尖温度、观察蜗牛时的专注眼神、记录发现时的稚嫩笔触。草地里的每株小草,都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钥匙”,而教师的角色,就是守护这份好奇,让他们在生活的土壤中,慢慢播下科学与热爱的种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
[3] 鄢超云 . 幼儿园科学教育与活动设计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4.
[4] 王春燕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M].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