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陈映锋
寻乌县南桥中心校 342200
引言: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成为当前教育探究热点问题。传统数学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文章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寻找教学变革新路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一、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点
小学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通过数字化工具辅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比如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展示平面图形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现实生活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购物、测量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体会数学应用价值,强调资源建设与共享,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微课、习题、案例等素材来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构建网络学习社区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拓展学习空间关注学生思维培养利用编程平台或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学习算法思想训练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数学游戏或智力挑战活动培养计算思维,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技术应成为数学教学有力工具而非简单替代,二者融合目标在于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习潜能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二、构建信息技术下数学课堂新模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翻转课堂作为创新模式鼓励学生课前通过教学平台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则转为问题讨论与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项目式学习围绕现实问题设计数学任务,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协作学习环境构建借助网络工具开展小组讨论,促进知识共建与分享形成学习共同体。智能评价系统通过在线测评工具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获取数据分析报告,据此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整合将教材内容、网络资源与教学软件融为一体形成多元化教学资源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新课堂模式本质在于转变教学理念,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多维交流格局。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信息技术支持下全新课堂模式,课前教师录制关于分数乘整数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微课,上传至班级学习平台学生自主观看学习,记录疑问。课中教师通过互动白板展示生活中分数乘整数应用情境,如某校六年级共有学生 120 人,其中2/5 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求参加活动人数。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数学教学软件展示分数乘整数计算过程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上表示几个相同加数和概念,借助平板电脑分组合作学习,完成创设分数乘整数应用情境任务,各小组通过协作平台相互评价。教师利用随堂测评系统布置针对性练习,实时掌握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测评发现问题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再次可视化呈现计算过程,强化理解,课后学生利用数学游戏平台巩固练习,完成拓展任务如设计购物情境中分数乘整数应用问题,上传至班级学习社区。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实践能力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实践能力培养,而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广阔空间与丰富工具,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数学探究实验借助虚拟实验室进行概率试验、几何证明等探索活动形成科学思维习惯,算法思维训练通过图形化编程平台设计简单程序,体验算法设计过程理解计算思维本质,数学应用拓展结合机器人编程、3D 打印等新技术,设计跨学科实践项目来体现数学工具性与应用性。网络协作学习组织线上数学竞赛或合作解题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思维,数字化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数学学习轨迹与成长过程,引导自我反思与评价,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更能形成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而非干预,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营造宽松创新氛围。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单元为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实践活动,教师通过 3D 演示软件展示各类几何体立体模型,学生可任意旋转、缩放观察不同视角,突破传统教学中实物展示局限形成清晰空间概念。引入增强现实技术,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扫描教室中物品,系统自动生成立体模型并标注特征,学生通过触控操作分析几何体组成特点,开展生活中几何体寻找探究活动,学生利用拍照功能采集校园内各种物体图片,上传至班级云平台,集体分类讨论每个物体可用哪些基本几何体表示。教师引导学生使用 3D 建模软件尝试创建简单物体模型,如铅笔盒和课桌等来体验空间组合过程为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分组完成未来教室设计项目,运用平板电脑上绘图软件绘制不同视角草图,然后借助简易 3D 打印技术制作模型,通过班级展示平台进行汇报。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创造,空间想象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教师评价不仅关注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通过电子作品集记录学习成果与成长轨迹促进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培养。
结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需遵循教育规律与信息技术特点,实现二者有机融合,教师应明确信息技术辅助作用,找准结合点,避免技术应用形式化倾向。通过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未来发展中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开发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 东 . 在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如 何 有 效 利 用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J]. 家长 ,2021,(10):91-92.
[2] 贾其仁.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中小学电教( 教学 ),2020,(05):63-64.
[3] 马宗科 . 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J]. 天天爱科学( 教育前沿 ),2019,(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