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蒋芳妮

祁阳市第一中学

引言:语文学科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重任,肩负民族精神培育使命。高中语文课堂作为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重要场所,既需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根本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当前教育环境下,如何使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焕发新活力,成为语文教师需要思考问题。文章立足现实教学情境,探索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教学融合路径,希望能够构建传承创新并重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形成深厚文化底蕴与开阔时代视野,培养兼具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人才。

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整合,现代教学手段融入与运用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古典诗词、散文、小说以及戏剧等各类文本。这些作品承载着先人智慧结晶,反映民族精神特质。通过系统梳理教材内容,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元素分类整理,形成主题资源库,包括仁爱忠恕思想、天人合一观念、审美艺术情趣等。除教材规定篇目外还可补充拓展阅读材料,如《论语》《孟子》《庄子》等经典著作选段,丰富学生学习资源。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等内容,使学生感受地域文化魅力。

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文化概念直观呈现,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使古代文化鲜活生动。信息技术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新思路,教师应当建立微课资源库,制作传统文化主题微课供学生自主学习,开设网络讨论区让学生就传统文化问题展开交流辩论,利用教育平台推送传统节日习俗、古代礼仪风俗等知识,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二、经典文本内容解读与阐释,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层次解读文本,从字词句层面入手,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把握文章基本内容,而后挖掘作品思想内涵分析作者创作背景、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再探究文化底蕴梳理文本中体现典章制度、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文化元素。文本阐释应注重古今结合、融通中西,将古代文化观念与现代社会现象对照分析,探讨传统思想智慧对解决当代问题启示,比较中西方文化异同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实践促进传统文化活化,可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代入古人生活场景,体验传统文化氛围,项目学习法引导学生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戏剧表演法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剧本,通过角色扮演方式呈现,辩论讨论法围绕传统文化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运用思维导图法梳理文本结构,探究文化脉络。

以高考默写篇目《苏幕遮》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维度解读这一宋词经典。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感受周邦彦精妙语言,体会其中融合传统山水意境与婉约词风特点,分析作品结构布局,理解凄凉景色—愁情抒发—往事追忆—情景交融层层递进艺术安排,探究词中意象系统,解读熏风、消沉、水面清圆等意象所蕴含我国传统审美情趣。而后深入分析作品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宋代政治动荡背景下文人心路历程,把握作者面对现实困境时抒发愁绪寻求心灵寄托情感,辨析词中传统文人隐逸情怀与士大夫阶层家国忧思交织特点。教学创新方面教师应当设计雨后庭院情境体验活动,播放宋词配乐背景音乐,配以初夏雨后景色图片或视频,创设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组织我国传统文学中雨意象演变主题探究引导学生查阅整理从《诗经》到宋词中雨意象表达,探究其文化内涵变迁,开展荷叶意象与我国传统文化跨学科探究,结合绘画、诗词、哲学等领域,全面理解荷意象文化象征。引导学生创作我眼中苏幕遮主题文学作品或绘画,表达个人理解与感悟,设计辩论环节讨论隐逸情怀与家国情怀话题,引发思考,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参观宋词文化展览或文学地标加深文化体验。

三、文化精神内核承继与弘扬,时代特色元素注入与彰显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领悟仁爱思想、君子人格、和而不同等核心价值观,涵养高尚道德情操,传承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整体思维、意象思维等我国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我国传统美学特征,感受含蓄委婉、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文化精神传承须避免简单复制或教条灌输,而应立足现实语境,结合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采用启发引导方式使学生主动认同、自觉接受。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高中语文《窦娥冤》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通过多维度教学设计实现传统文化精神承继与创新。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把握关汉卿笔下窦娥悲剧命运,探究戏剧反映封建礼教、司法不公对人性摧残主题。分析关汉卿批判旧我国文化糟粕同时对公平正义渴望思想,领悟其伸张正义精神精髓,引导学生辨析作品中封建制度与人文关怀复杂关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双重性。文化精神承继方面,教师应当围绕仁爱、公正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社会弱势群体,培养人道主义情怀。以窦娥悲剧为例,探讨传统忠孝观念合理内核与封建礼教荼毒,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分析戏剧艺术特色,体会我国传统文学含蓄象征、寓意深远美学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设计元代社会风俗展主题活动,让学生收集整理十三世纪我国传统司法制度、婚丧嫁娶礼仪、民间信仰等资料,理解戏剧文化背景。组织窦娥冤现场情境教学,模拟元代法庭审判场景,让学生扮演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等角色来体验人物心理。开展百年我国司法制度变迁跨学科探究,结合历史、法学知识,探究从窦娥到现代司法公正历程,制作窦娥冤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收集关汉卿生平资料、戏剧改编影视作品、专家解读视频等丰富学习资源。

结论: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需多维度探索,资源挖掘整合应立足教材,拓展课外内容,结合地方特色,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要重视多媒体技术、信息平台、虚拟现实等工具价值。经典文本解读阐释需层层深入,古今贯通,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应强调情境体验、项目学习、戏剧表演等多元路径。文化精神内核承继应注重人文精神、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培养,时代特色元素注入应关注跨学科融合、媒介创新、社会实践与国际视野拓展。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评价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开发等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更全面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岳娜娜 , 周欢 . 高中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与传承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9):115-117.

[2] 杨月娥 . 试论传统文化元素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全方位融合 [J]. 辽宁师专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03):40-42.

[3] 李瑜华. 统编本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D]. 西华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