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环境下审计与会计的协同发展
张大军
中国船舶集团物资有限公司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目前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加强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要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开展改革工作,推动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的强化融合,调整原有的业务结构,使管理会计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得到提升,为业财融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会计审计场景、面向服务架构 SOA、AO 系统以及 RPA 等数智化协同工具开展会计审计数智化协同工作,旨在加强会计审计数据共享,促进会计审计高质量发展,进而稳定资本市场发展秩序[1]。
2 审计与会计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建设会计监督与内部审计协同运行机制,既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与内部审计工作的自主性、独特性和个性化职能,又可以发挥作用叠加的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是内部管理,会计负责生成财务信息,审计验证信息真实度,二者若不协同,会导致会计核算与审计监督脱节,增加后期审计工作难度,浪费企业时间与人力成本。
二是外部监管与市场信任,当前资本市场中,对财务信息透明度要求不断提高,单一依靠会计输出或审计时候核查,难以全面防范财务风险。通过审计与会计协同发展,则可实现内部闭环管理,强化财务信息可信度。
三是数字化转型,这一背景下,审计与会计面临多重挑战,如数据量激增、技术应用复杂等,通过协同发展,能够整合双方技术资源、专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财务支撑。
3 数字化技术对审计与会计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打破二者数据壁垒
企业审计与会计协同工作中,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有利于打破二者数据壁垒,促进财务数据实时共享,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第一,通过构建统一化数据平台,整合 ERP 系统与审计作业系统数据资源,如会计凭证、财务报表、审计底稿、证据材料等,有利于实现数据双向调取,避免因不同系统导致的信息分散。第二,通过制定标准化数据格式规范,有利于明确会计数据、审计数据映射关系,解决数据格式不兼容问题,有效减少数据传递损耗 [2]。第三,依托数字化协作平台,会计部门完成账务处理后,数据可自动同步至审计系统,便于审计人员及时获取最新财务信息,有利于缩短数据获取周期,提高信息共享效率。第四,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能够动态分配跨部门数据权限,审计人员可查询并分析部分特定会计数据,既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又可保障数据隐私保护。
3.2 提高协同工作效率
数字化技术的灵活运用,有利于提高审计与会计协同工作效率,精准识别财务问题,提升沟通效率。首先,依托 RPA 技术,能够自动化处理重复性协同任务,减少人工核查,有利于减轻基础工作中的时间投入。例如,审核会计凭证时,审计人员可通过 RPA 自动提取凭证关键信息,自动比对审计预设标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其次,审计人员通过运用 AI 算法,有利于自动识别财务数据异常交易,精准聚焦高风险领域,与会计部门快速对接核实,进而缩短问题排查时间。再次,审计与会计协同工作中,通过搭建数字化协作平台,能够支持会计与审计人员实时沟通,即时交流账务处理争议、审计疑问等,无需线下反复开会或传递纸质资料,有利于提高双方沟通效率。最后,企业通过完善内部交流系统,有利于实现协同流程自动化流转,将审计调整建议自动推送至会计部门,促进流程进度实时可视化。
3.3 快速定位协同问题
依托数字化技术,有利于快速定位协同问题,便于双方及时发现异常源头,提高问题解决效率,促进企业运营管理高效发展。其一,通过运用数据可视化工具,有利于自动生成多维度对比图表,同步呈现会计财务指标与审计风险指标,通过指标偏离度,直观显示两部门协同问题,便于双方快速锁定异常源头。其二,通过优化协同问题智能预警机制,当会计结账延迟或审计抽样误差超标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提醒审计与会计部门,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3]。其三,审计与会计协同工作中,对于协同中发现的问题,信息系统可自动追溯交易,显示会计录入到审计核查的全流程数据,有利于高效解决协同问题。
4 数字化转型环境下审计与会计协同发展现状
4.1 专业人才缺口明显
企业审计与会计协同发展中,专业人才缺口明显,缺少充足的复合型人才储备,降低跨部门协同工作效率,难以高效处理数字化场景复杂问题。第一,现有的审计与会计队伍中,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许多会计人员熟悉核算流程,但缺乏审计思维与技术应用能力;而审计人员缺少对会计系统逻辑、数据生成原理的了解,降低复杂财务问题处理效率。第二,审计与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较大,既需要掌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又需灵活运用大数据、AI 等技术,大多数企业短期内难以快速填补人才缺口,影响到审计与会计协同发展 [4]。第三,部分审计与会计人员过度依赖传统工作模式,对数字化协同工具接受度低,学习意愿不足,难以有效利用数智技术,降低跨部门协作效率。
4.2 数字化基础薄弱
审计与会计协同工作中,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难以整合数字化技术,缺少更先进的数字化协同工具,阻碍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部分企业未集成数字化系统,会计 ERP 系统、审计作业系统等,未进行数据互通改造,系统间无法直接对接,仍需人工导出与操作,降低数字化协同效率。其次,多数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深度不足,仅停留在基础数据记录、传输等环节,较少运用大数据、AI、RPA 等技术,难以实现协同效率、风险识别能力提升。例如,会计部门仍依赖人工核算,审计部门未利用 AI 算法批量筛查异常交易,影响到审计与会计高效协同。再次,部分企业数据管理能力不足,缺少统一的数据清洗、存储标准,导致会计数据存在重复、缺失问题,增加审计工作复杂度,也降低数据准确性。
4.3 数据安全风险凸显
企业数字化转型下,审计与会计协同发展过程中,数据安全风险凸显,难以确保数据安全性与可信度,阻碍审计与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其一,审计与会计协同过程中,部分企业缺少精细化权限管理机制,难以精准控制数据共享范围,部分审计人员可能超范围访问敏感会计数据,增加数据泄露隐患。其二,部分企业数据传输环节中,可能存在安全漏洞,传递会计与审计数据时,较少使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易导致数据被篡改或窃取,降低协同工作安全性,并影响到数据可信度。其三,部分审计与会计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存在一定人员操作风险,引发数据安全事故,且难以快速追溯责任主体。
4.4 缺乏标准化协同流程
数字化转型环境下的审计与会计工作中,缺乏标准化协同流程,未明确规定数据共享范围,协同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晰,影响到审计与会计高效协同。一是未明确规定数据共享流程,会计部门向审计部门提供数据时,缺少明确的数据传递要求,导致数据不完整、格式不规范,使得双方反复沟通,阻碍协同工作进展。二是缺少问题沟通反馈机制,部分企业未完善问题反馈渠道,审计人员发现会计数据异常或核算问题时,缺乏快速的线上实时交流平台,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问题解决效率。三是权责划分模糊,数字化协同场景中,一些企业未明确协同工作权责,导致会计与审计部门职责边界模糊,影响到后续问责 [5]。四是数字化协同应急流程不健全,企业未针对数字化技术应用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应急预案,影响到审计与会计协同工作连贯性。
5 数字化转型环境下审计与会计协同发展路径
5.1 加强针对性人才培养
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当加强针对性人才培养,增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审计与会计协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兼备审计与会计专业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第一,针对会计人员,企业应组织审计思维与数字化工具课程,加强对审计风险识别方法的学习;针对审计人员,企业应开展会计系统逻辑讲解培训,打破双方知识壁垒,有效提高其跨领域协同能力。第二,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定向培养审计与会计数字化协同人才,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既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又带动审计与会计协同、高效发展。第三,企业应完善在线交流平台,便于审计与会计人员互相交流,分享数字化协同工作经验,总结行之有效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要点,提高审计与会计协同工作效率。第四,企业应改善审计与会计人员待遇水平,吸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职,增强审计、会计队伍专业性,更好地运用数字化技术,并具备更强的协作能力。
5.2 推进系统一体化建设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为促进审计与会计协同发展,企业应当推进系统一体化建设,搭建更统一、高效的数字化协作平台,强化技术应用深度。首先,企业应升级会计 ERP 系统、审计作业系统等,确保财务数据自动传输、高效共享,解决系统碎片化问题,为审计与会计协同奠定技术基础。其次,企业应搭建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制定标准化数据清洗、分类与存储规则,自动修正会计数据错误,为审计人员提供高质量数据,提升协同数据质量。再次,企业应升级软、硬件设备,选择更适配的云服务器资源,实现审计与会计数据的实时存储与调取,确保协同系统稳定运行。最后,审计与会计人员应深度使用数字化技术,在协作系统中,利用 RPA 技术进行自动化审计,并借助 AI 技术快速识别财务风险,提高协同工作效率。
5.3 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要想做好会计监督与内部审计协同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础和技术基础十分重要。在此环节,必须从保证协同运行机制长效化应用方面着手。比如:建立常态化制度管理机制,要求企事业单位基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监督目标,不断优化会计监督与内部审计协同运行机制制;完善审计回避制度,从保证财务审计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角度出发,健全回避制度并保证其有效落实 [6]。企业应开展数据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审计与会计人员学习数据安全知识,并制定数据安全操作规范,利用系统日志,实时监督数据访问、传输行为,通过数字化系统自动识别异常操作,追溯责任主体,有效减少人为安全风险。
5.4 明确数字化协同流程
企业应当明确数字化协同流程,要求审计与会计人员合理使用数字化技术,既发挥数字化技术利用效率,提高协同效率,又确保技术应用规范性。一是明确技术应用规范,企业应明确规定数字化技术应用步骤,要求审计与会计人员规范使用,避免数据混乱,并增强技术应用规范性、安全性。二是搭建专属线上沟通反馈平台,企业应优化线上协作平台,当审计人员发现数据异常时,可通过平台精准关联相应会计数据,提高跨部门协作与问题解决效率。三是明确边界与问责机制,企业应结合数字化协同场景,明确审计、会计双方具体职责,同时建立问责机制,避免职责模糊导致推诿问题。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环境下的审计与会计协同中,还存在专业人才缺口明显、数字化基础薄弱、数据安全风险凸显、缺乏标准化协同流程等问题,既降低数字化技术利用率,又影响到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对此,通过加强针对性人才培养、推进系统一体化建设、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明确数字化协作流程等措施,从人才、系统建设、数据安全、机制等方面完善,为审计与会计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并形成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磊 , 纪文珠 . 博弈论视角下会计审计数智化协同发展研究[J]. 财会通讯 ,2024,(13):135-143.
[2] 梁嘉荣 . 财务会计管理与财务审计协同机制研究 [J]. 上海企业 ,2025,(09):116-118.
[3] 陈丽勇 . 基于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会计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J]. 市场瞭望 ,2025,(09):112-114.
[4] 张洁婷 . 会计与审计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和探索 [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5,(07):34-36.
[5] 杨荣美 , 张雅淇 , 滕冬梅 . 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 [J]. 财会月刊 ,2022,(23):127-134.
[6] 宋琦 . 会计监督与内部审计协同运行机制分析 [J]. 营销界 ,2022,(18):122-124.
作者简介:张大军 1978.12.21 男 吉林省东丰县 汉 本科 高级会计师 中国船舶集团物资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 :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或 审计与税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