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差异化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协同路径研究
戴彬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一中学 419300
一、引言
“双减” 政策自落地实施以来,通过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与时长,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在初中数学学科领域,这不仅要求教师将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控制在 90 分钟以内,更需通过分层设计、弹性任务等策略,实现作业从 “量的精简” 到 “质的跃升”。差异化设计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将学生划分为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拓展创新型三个层次,针对性设计阶梯式作业,例如为基础薄弱学生设置概念辨析与基础运算题,为学有余力者提供跨学科综合应用题与数学建模任务。核心素养培养则紧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大维度,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项目等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构建数学思维体系。二者协同推进,既契合 “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习效率的初衷,又能通过精准化的作业设计实现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构建高质量数学教育生态具有深远意义。
二、实施策略
在 “双减” 背景下,为实现初中数学作业差异化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协同,需从作业设计、实施、反馈等多环节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依据学情差异化规划作业内容
在进行作业设计前,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基础。通过课堂观察、日常作业分析、学情测试等方式,掌握不同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作业内容。
针对运算基础薄弱的学生,作业内容以巩固基础运算、强化公式应用为主,如围绕整式加减设计梯度式计算题,配合错题归因记录表帮助夯实根基;对于逻辑思维活跃的学生,作业可侧重知识的横向关联,设计跨单元综合题,如将全等三角形与轴对称知识结合的探究性题目;对生活应用意识强的学生,可提供与实际场景关联的实践题,如通过统计家庭用电量建立函数模型。
在差异化规划过程中,避免用固定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作业难度应覆盖不同认知水平,数量严格遵循 “双减” 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时获得成就感。
(二)结合素养目标搭建作业进阶链条
在差异化规划作业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数学核心素养各方面目标,将不同类型作业进行有机串联,形成进阶链条。
从基础类作业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基础素养,通过规范的解题步骤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提高类作业则在基础素养之上,侧重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拓展类作业聚焦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高阶素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提升创新思维。
同时,各类作业之间要有衔接点,基础类作业是提高类作业的铺垫,提高类作业是拓展类作业的基础,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逐步提升,形成连续的素养发展轨迹。例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基础类作业可要求学生根据函数表达式计算函数值,提高类作业可让学生分析函数图像的性质,拓展类作业则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并进行求解。
(三)搭建动态反馈调整作业实施过程
作业进阶链条搭建后,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教师可运用 " 三维度反馈体系 ",通过作业批改记录、课堂即时评价量表、小组合作观察日志等多渠道收集数据。例如,在基础层作业批改时,采用双色笔标注法:红色标注错误点,蓝色标记思维误区,配合 " 基础知识点掌握雷达图 " 直观呈现共性问题。若发现超过 60% 的学生在"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 模块出现审题偏差,除增加情境化专项训练外,还可引入数学阅读材料,培养审题能力与建模意识。
对于提高层学生,建立 " 挑战任务进度看板 ",实时跟踪综合性题目的完成质量。当 80% 以上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几何动态问题的常规解法时,可引入 " 一题多解拓展包",增设基于跨章节知识融合的探究任务,如将函数图像与三角形相似性结合设计问题链,为进阶学习铺设认知阶梯。
针对拓展层学生,构建 " 思维成长档案袋 ",系统记录其在探究题中的突破过程与思维障碍点。当发现多数学生在 " 数学文化与实际问题结合 " 类题目中存在文化情境转译困难时,可设计 " 问题重构工作坊 ",引导学生将古代数学典籍中的问题用现代数学语言重新表述,并开发 " 思维可视化工具包",包括思维导图模板、流程图框架等,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
(四)整合多元资源丰富作业实践形式
基于动态反馈调整后的作业实施情况,进一步整合多元资源,丰富作业实践形式。利用校园环境资源,设计与校园生活相关的数学作业,如测量校园内建筑物的高度、计算操场的面积等;借助社区资源,安排学生参与社区中的数学实践活动,如统计社区人口结构、规划社区公共设施的布局等;结合信息技术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图形绘制等,如使用几何画板探究图形的变换规律。不同层次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实践形式,基础层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层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拓展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元资源的整合,让作业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中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双减” 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差异化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协同,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的实施策略,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这一过程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最终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其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瞿筱苒。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4(3):45-49.
[2] 樊梓宸 .“双减”背景下差异化作业实施路径探析 [J]. 数学教育学报,2024(2):18-22.
[3] 魏书珩 . 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作业改革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2024(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