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特殊儿童课堂参与度提升路径研究
杨春晖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特殊教育学校 465200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在融合教育政策推动下已从隔离式往包容性发展转变,但小学语文课堂里特殊儿童的参与度依旧遭遇诸多挑战。本文凭借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揭示资源分配失衡、教学方法落后、社会认知有偏差等核心问题并给出个性化教学计划、跨学科协作、家校社协同等策略且用案例证实有效性,研究表明融合教育得突破“形式融合”的困境构建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支持体系。关键词:融合教育;小学语文;特殊儿童;课堂参与度;个性化教学
融合教育理念普及开来,普通学校接收的特殊儿童越来越多,但小学语文课堂上特殊儿童课堂参与度还是不高,这既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也限制融合教育实施效果,研究小学语文特殊儿童课堂参与度的提升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十一、研究背景
多重因素相互交织,造成了当前特殊儿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困境,教学支持不足源于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如师资专业化水平低、课程适配性差、技术设备匮乏等情况都存在,而且教学实践路径依赖导致评价标准单一、互动设计低效、反馈机制滞后,社会认知的隐性壁垒还加剧了家长角色错位、同伴关系紧张和社区支持断层,这些因素共同成了特殊儿童参与语文课堂的现实阻碍,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融合教育,但执行时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区有了“资源教室+巡回指导”模式,中西部地区却还面临师资短缺、课程适配性不足等状况,某西部省份调查发现,专业资源教师只有32%的融合学校有配备,特殊儿童语文课堂参与度还不到普通学生的 40% ,阅读障碍儿童因解码困难,课文朗读环节参与率在20%以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生课堂干扰行为不断,教师只能压缩互动环节,普通学生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度调查表明,仅有15%的学生愿意主动和特殊儿童组队完成语文任务。
十二、提升路径的实践探索
2.1 需求评估与目标分层
每个学生都各具差异,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得充分顾及学生个人状况,分层教育需参照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形开展,用《语文学习障碍诊断量表》预先从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加以评估,因材施教,把“理解课文主旨”拆成“识别关键词”“复述段落大意”等子目标让笼统知识章节化,这既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又能让学生对整体知识有大概认识,还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以助特殊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某东部城市小学有ADHD 学生,这所小学为这些学生设计了“动态任务卡”,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分解成角色扮演、兵器绘制、台词创编等模块,靠15 分钟轮换制维持学生注意力,实施之后这些学生的课堂有效参与时间从原来每课时12 分钟提升到28 分钟。
2.2 反馈调整机制
教育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事,得有学生参与互动,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改变和调整教育方式,某校每周通过“三分钟微访谈”收集学生反馈以动态优化教学方案, 还给阅读障碍学生打造了“错题可视化系统”,将跳行、增减字等阅读错误类型转变成图表,以便老师精准 干预点,并且能为阅读障碍学生开发专门软件,把跳行、增减字、替换字等阅读错误类型变为颜色编码图表,其中红色代表跳行错误、黄色代表增减字错误、蓝色代表替换字错误,老师分析图表发现有个学生叙事类文本跳行错误率达40%而在说明文里仅 15% ,于是调整教学策略,先着重加强叙事文本的阅读训练。
特教学校和普通小学组建了跨学科团队,团队成员有语文教师、心理教师、康复治疗师和特教助理,心理教师设计“情绪调节操”这一环节,借助深呼吸和肌肉放松训练让 ADHD 学生集中注意力,康复治疗师提供感觉统合训练环节,如平衡木行走、触觉球按摩等使学生的前庭觉和本体觉功能得到改善,语文教师调整教学节奏,将30 分钟的课文讲解分成 3 个10 分钟的模块,每个模块之后插入2 分钟运动休息。
2.3 整合教育资源
建立“融合教育资源库”,针对听障学生开发含手语资源的“古诗手语视频”,像《春晓》里的“鸟鸣”就用手势来模拟,为自闭症学生设计含视觉提示卡的“ 图” ,用图片序列展示“课前准备、听课、发言、整理”步骤,给视力障碍学生制作A3 尺寸、字体放大 24 号且行距增加到1.5 倍的大字版教材,经对学生发展档案分析,自闭症学生使用视觉提示卡后,课堂规则遵守率提高 35% ,任务中断次数减少 60%。
2.4 家校合作机制
孩子的培养不能缺少家长的教育支持,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和家长需合作来一起推动学生的学业发展并设计包含3 次基础课程(融入教育理念、行为管理技巧、辅助技术运用)以及2 次进阶课程(IEP 制订、家校沟通策略)的“3+2”培训体系,家长只有提升自己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给学生学习提供最大的助力。
在“辅助技术使用”这一课程里,家长要学习操作“语音转文字 APP”,把孩子的口语表达实时转成文字以便让教师精准理解孩子的需求,教师只有知道学生的需求,才能优化教育方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
2.5 高科技辅助教学
社会科技不断发展,aiar 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学科教育引入,特殊教育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后特殊儿童口语表达转化为文字的准确率达 92%,而且能识别学生回答中的逻辑错误,把《草船借箭》原因归为“诸葛亮喜欢射箭”这种错误,还能根据学生水平推送适配练习,如阅读障碍学生有“找不同”游戏可做以训练字形辨识能力,并且“VR 古诗课堂”被开发,能 360 度全景展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长江景色,模拟古琴演奏和船只鸣笛声,让学生用手柄“划桨”体验“孤帆远影碧空尽”动态过程。
2.6 政策性支持
系统性政策支持与实践创新对融合教育的深化发展不可或缺,在政策方面要推动把融合教育质量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并且完善资源教室建设标 入机制, 实践上要开发“语文融合教育教师能力标准”并且强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研究上要建立 证 预措施的持续效果,只有构建起“政策保障-资源支撑-实践创新-生态共建”的四维体系,才能真正达成从“形式融合”到“实质融合”的跨越。
融合教育背景下,本研究给小学语文特殊儿童教育提供了能被复制的实践范式,但由于特殊儿童个体差异大且教育环境复杂,仍有待持续探索,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不同障碍类型儿童的不同需求,加深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融合,推动融合教育朝着更精准更温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郭毅菊.情境教学法在特殊教育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02):109-111.
[2]何钰.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路径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5,(0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