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胡艺觉
湖南工业大学 412000
新型城镇化以全面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城乡统筹、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新型城镇化视野下,为满足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需求,应做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城乡绿色空间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构建“天蓝、水清、地绿”的城乡生态环境。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及绿色基础设施的概述出发,分析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总体思路,并提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述
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这一过程,即城镇化,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引擎动力,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导致自然乡村消失,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出现危机。基于此背景,新型城镇化理论应运而生,其以人为核心,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规模扩张、城市人口增加,更强调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产业支持等全方位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生态宜居为首要目标,其本质在于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和平衡,体现出绿色、环保、集约、健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1]。
二、绿色基础设施的概述
绿色基础设施这一概念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如绿道、乡土植被、雨水花园、森林、湿地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应遵循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与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相比”,绿色基础设施重视自然环境元素与人工建设元素的有机融合,通过合理规划可构建出连通性、协调性、多功能的空间环境[2]。从实践层面出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应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究。
三、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总体思路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面,为避免走传统城镇化发展的“老路”,应做好统筹规划,确定总体思路。一方面,应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充分考虑到生态、资源、人文等多方面的要求,保障乡村、城镇、城市各具绿色基底,保障其生态效益功能,有序推进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及建设。另一方面,遵循生态低碳理念,创建一批知识型、环保型、创新性基础设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在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依托智能电网、智能供气、智能供水等工程,推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3]。
四、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实施(一)整合共生生态设计,发挥协同效应
从新型城镇化视野出发,进行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可整合共生生态设计,使能源、水资源、垃圾等要素产生协同作用。例如,在垃圾处理方面,构建沼气工程,利用有机废物、厕所废物、农业肥料等形成沼气,在实现有机废物无害化处理的同时,还能发展清洁能源,用于城镇燃气、工业用气、车用燃气等。再例如,在水资源方面,加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增加可渗透路面、人工湿地、自然地面等,实现雨水搜集利用,同时,统筹区域供水,加快供水设施建设,推进节水技术应用,此外,为改善城市水环境,有效节约水资源,还应大力推广污水再生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并努力提升再生水利用率[4]。落实上述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可形成整合共生生态系统,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
(二)构建绿色街道系统,完善公共空间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传统街道逐渐被高速通路、停车场等取代,作为重要的人文场所,绿色街道是绿色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行人、非机动车具有优先权,其具有人文生态、自然生态支持的双重作用,具有强大的复合功能。实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应注重绿色街道系统构建,将城市绿道、蓝道充分融合,确保绿色街道与城乡公路、城市步行通道相联系,为人们提供休闲运动空间。在绿色街道规划方面,应保障其功能完善,包括人行道、盲道、残疾人坡道、公共绿化、排水管路、座椅、标识等。此外,绿色街道在自然排水、雨水收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应合理规划雨水收集绿色生态工程,在保障排水效果、预防洪涝灾害的同时,为城市水循环提供有力支持。
(三)优化景观绿化设计,提升环境品质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以构建自然、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目标,以此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景观绿化是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清洁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等重要作用,以往,在绿色基础设施规范方面,对景观绿化的关注度不够。新型城镇化视野下,应走出景观绿化误区,基于城乡生态一体化思路,遵循多尺度覆盖、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布局原则,合理规划树木的分布情况,从环境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等角度综合分析,营造人文自然空间。一方面,可提高树种多样性和树冠覆盖率,制定系统性景观绿化计划,在重点区域密集种植,如户外空间、社区内部、生态敏感区域等,实现平行层面多尺度覆盖以及纵向垂直空间的植被覆盖,构建立体绿化景观绿化设计,以此有效提升环境品质。
(四)构建智能化运行系统,健全管理体系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依托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构建智能化运行系统,可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在传统集中式能源的基础上,推广小型风力发电、屋顶或建筑光伏、生物质能发电等小型分布式能源应用,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同时,推进配电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电网,普及远程智能电力终端,加速城、镇、乡配电自动化改造,并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智能变电站等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推动水资源智能化建设,实现供水系统互联互通,包含自来水厂、管网、用户、污水处理厂,建立水质感知网,推进用户使用智能水表,充分发挥其实时监测、预警优势。此外,为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构建综合防灾预警系统,建立智能燃气监控平台、火灾预警平台,全面优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五、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应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品质为核心目标,做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生活支持及综合效益发展,明确总体规划思路,通过整合共生生态设计、构建绿色街道系统、优化景观绿化设计、构建智能化运行系统等举措,构建科学、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框架,有效弥补传统“灰色基础建设”的不足,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朋.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策略[J].石材,2025,(08):82-84.
[2]胡晓娟.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开发,2025,(11):108-110.
[3]王润梓.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雨洪管理策略研究[J].新型城镇化,2025,(02):50-53.
[4]赵秋璐,曾穗平,曾坚. 契合与协同: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J].风景园林,2023,30(03):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