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生活与课堂
杨彩霞
陕西省绥德县逸夫实验小学718000
引言: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阶段的“常见的量”教学,看似简单,却承载着培养学生数感与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使命。若仅停留在公式与定义的灌输,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学习兴趣。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结,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实践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如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成为提升教学实效的关键。
一、生活化情境在小学数学“常见的量”教学中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常见的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涵盖长度、质量、时间、容积等多个方面。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身具有天然的生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数学的真实存在,还能帮助他们从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长度时,如果仅仅依靠课本上的数据和公式,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但若结合日常中测量课桌高度、比较身高差异等活动,就能使抽象的数值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
生活化情境的价值还体现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往往愿意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知识。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产生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时间的计算时,通过安排一天的作息表或模拟车站的时刻表,不仅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转换,还能培养他们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课堂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生活化情境的引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数学作为一种工具,不仅是解决书本习题的手段,更是理解世界和应对生活问题的重要方式。当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能够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时,就能逐渐形成将数学思维运用到现实问题中的习惯。例如,在学习质量单位时,若能通过比较水果、米袋的重量,让学生体会单位换算的意义,他们就会意识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这样可以强化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与路径探索
在小学数学“常见的量”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并非简单地把生活现象搬进课堂,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遵循 定的原则。 实性原则,即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源于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使其能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次要重视贴近性原则,教学情境应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符,既要避免过于抽象难以感知,也要防止过度简化而失去数学意义。
在创设路径的探索上,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其一是借助实物情境,将课堂知识与具体物品相联系,例如用水杯演示容积的比较,用秤称量水果的质量,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其二是利用活动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模拟超市购物活动,让学生在价格计算中体会数量关系与单位换算。其三是运用问题情境,把生活现象转化为富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建构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新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模拟等方式再现真实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突 的限制 形成 观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时间的教学中,通过视频展示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典型 可以使 地理解时间概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带入课堂进行分享与讨论,丰富情境的来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
三、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在小学数学“常见的量”教学中,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种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应成为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平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主动挖掘生活实践中的数学元素,将其转化为课堂学习的资源。例如,组织学生通过测量校园跑道的长度来学习单位换算,或者通过记录家庭用水量来理解数据统计。这种实践活动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真实感。
在融合过程中,应注重生活实践的过程性体验。学生的理解不仅仅来自对知识的记忆,更来自亲身参与和探索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常见的量”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制定一天的时间表、比较不同饮料瓶的容积、称量日常食品的质量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反思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形成数学思维的习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度融合的策略还需要重视持续性与创新性。生活实践并非一次性的体验,而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常态。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生活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在课堂上交流成果。例如,通过统计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变化来理解量的比较与变化趋势,或者在日常购物中积累价格计算的经验。通过不断地实践与课堂的循环往复,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实现生活与课堂的真正融合。
结语:
小学数学“常见的量”教学若能紧密联结生活,创设真实而贴近的情境,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通过遵循合理原则、拓展多样路径,并实现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能够在体验与思考中理解数学本质,提升实际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数学学习成效的提高,也为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数学思维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宏.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与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6):26-28.
[2]李雪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1,(44):171.
[3]林海静.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J].智力,2025,(17):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