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深化因材施教策略的研究
鲍亚仁
应县第三中学校 037600
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各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因材施教在教学课堂的有效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结合了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处于适合的成长与学习环境。将该理念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学习兴趣等领域入手设计教学内容,使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文章首先剖析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分析
(一)推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虽然新课标理念已在各阶段的学科教育中得到有效实施,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受限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整个教学课堂上充斥着理论知识的讲解, 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成绩至上的教学课堂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其学习信心, 而降 效率[1]。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者需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展因材施教,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由此便逐步消除了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在课堂上,学生作为主体,也是鲜活的个体,其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及自身个性等,综合上述因素,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个体差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结合其优势展开教学设计,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2]。换言之,教师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其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基于师生情感交流的需求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扮演着多元化的角色,不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其言谈举止无一不影响学生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行事风格。基于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只有规范教师的行为,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因材施教的有效应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的不同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增强师生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因材施教的优化策略
(一)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历史涵盖了中外古代史、近代史,其知识体系相对庞大,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也相对吃力,对于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难以透彻地理解。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需实施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结合其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合理划分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这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全面发展[3]。
比如围绕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历史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对全班学生合理划分层次。由教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与潜力生三个层次。潜力生是历史知识储备相对匮乏、学习兴趣不足、学科成绩不理想、难以掌握高效学习技巧的学生,由于该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较差,所以其课堂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中等生则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其学习能力与学科成绩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这一学生群体也往往占据了一个班级学生的半壁江山。优等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其每次考试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为了确保学生层次划分的合理性、准确性,教师的分层教学应是一个动态、持久的过程,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长期观察,在充分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每一个月对学生的层次划分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其层次划分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若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名次有所提升,教师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其层次。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其综合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
(二)改进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及各种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发展形势下,为了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需积极做到严于律己,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其学习热情[4]。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平铺直叙,一味地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学习体验。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解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时间与历史意义等,并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这些理论知识,形成长效记忆。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优异的成绩,无法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久而久之甚至会忘记。在因材施教主导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影、讲故事等方式为学生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在教学课堂上巧妙地融入故事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的记忆与深刻认识,深入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解放国人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从此人们实现了思想的解放。通过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意义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主张的,纵使教育行业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但这一思想历久弥新,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可。初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通过融入因材施教理念,由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均能够有所收获。为了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理念的优势,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者需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合理划分层次,实施分层教学,同时改进教学模式,从而有助于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的构建,进一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雪艳.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的策略探析[J].新潮电子,2025(10):244-246.
[2]赵臻.“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5(2):025-028.
[3]乔兴华.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构建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5(4):009-011.
[4]宋景云.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J].华夏教师,2024(3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