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马晓芳

新疆乌鲁木齐市南湖高级中学 单位邮编 830017

前言: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教学方面,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主要在于课堂模拟分析、社会实践指导等几种指导方式的实践,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素养培养。为有效开展高中地理教学,针对性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求,教师要积极配合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基于多元化的教学设计,改变以往教学的不足之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此达到课程教学创新,充分发挥教学作用等目标要求,以地理实践力成长推动学生高效学习、深入实践。

一、高中地理中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作用

(一)有效助力学生素养成长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还侧重于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理解,能发挥教学工作的作用。教师以建设高质量高中地理教学为重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能根据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指导,使其从多维度理解地理知识,增强对地理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1]。通过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还能增强其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促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二)建设高效地理课堂模式

为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教师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能建设高效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融合,加上课堂学习与实践探究锻炼相互助力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在高质量课堂建设的基础上,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而且高效地理课堂模式的建设,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如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一)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思想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师针对以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要先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重视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根据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方式,教师主动结合课堂学习、理论实践锻炼等多项内容,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师积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而采用探究式、项目式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基于此,强化教学工作质量,改变以往高中地理教学的不足之处[2]。

例如,针对“人口迁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可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展示人口迁移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转变思想的形式,设计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后果。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影响,从而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反馈,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拓展

为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指导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配合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依据信息技术所具备的直观性、交互性等优势,教师可将复杂的地理知识以图像、动画等形式展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还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地理数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更为丰富和真实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拓宽其地理视野。

例如,在讲解“地球运动”时,通过动画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直观展示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如设计在线地理实验室,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再如模拟地震波的传播、气候模型分析等,以此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信息化的课堂指导,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虚拟的地理实践场景,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决策和分析,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发更多地理教学资源

按照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优化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从生活、社会与互联网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发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基于不同的教学资源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和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精选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3]。并且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国内外先进的地理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例如,实际在开发教学资源时,教师可以与当地的气象站、环境监测站等机构合作,邀请专业人员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甚至安排学生参观这些机构,亲身体验其运作流程。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搜集和整理地理资料,如家乡的地理变迁、自然灾害的记录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四)设计实践活动培养素养

以强化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为基础,教师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依靠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针对性提升其地理实践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次关于“城市规划”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城市规划情况,包括道路布局、公共设施分布、绿化带设置等。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对城市规划的改进建议,并制作城市规划模型进行展示。从具体的实践探究与观察角度出发,使学生能对地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强化地理课程教学质量。

总结:综上所述,基于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加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实施高中地理教学,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能建设高质量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手段运用,开发、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加上组织实践模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能够改变以往地理教学的不足之处。并且依靠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学习指导,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观察能力等素养。从而实现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助力,从根本上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泽琼.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研究[D].太原师范学院,2024.

[2]王越.指向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育的实验设计与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4.

[3]曹婕.地理实践力视域下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