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进出平衡背景下信息技术在耕地保护上的应用分析

作者

孙云飞

霍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宋店中心所 安徽六安–237400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耕地面临非农化、非粮化的双重压力,耕地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1]。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提出耕地进出平衡制度,旨在通过严格管控耕地“出”的规模、规范耕地“进”的质量,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的目标。

一、信息技术在耕地“进”环节的应用

首先,耕地后备资源排查是实现耕地“进”的前提,其核心目标是精准识别具备开发条件且符合生态要求的潜在耕地资源,而信息技术为这一过程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技术支撑。相关部门首先通过中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获取区域内全覆盖的土地覆盖影像数据,这些影像数据能够清晰呈现地表的植被覆盖、地形地貌等基础信息。其次,新增耕地开发是将后备资源转化为有效耕地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耕地“进”的实效,信息技术在此环节实现了从“被动验收”向“主动监管”的转变。最后,撂荒地复耕是盘活存量土地、补充耕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解决“复耕哪里”“如何复耕”的问题,信息技术为精准推进复耕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实施保障。在撂荒地识别阶段,自然资源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定期通过卫星遥感获取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影像数据,将其与历史土地确权数据、农作物种植数据等进行比对分析,通过植被覆盖度、地块规整度等特征识别出疑似撂荒地块[2]。

二、信息技术在耕地“出”环节的应用

首先,耕地占用动态预警是遏制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守住耕地“出”的底线的关键手段,信息技术在此环节实现了对耕地的全天候、全覆盖监测。 为构建预警体系, 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建立了“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地面巡查”的三级监测网络。其次,耕地非农化审批是 制耕地 的法定环节,其核心是确保建设项目用地不突破耕地保护红线,信息技术在此 流程优化和智能校验提升了审批的规范性和效率。最后,耕地非粮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安全,控制非粮化是守住耕地“出”的功能底线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此环节实现了对种植结构变化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耕地进出平衡的支撑体系构建

(一)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

信息技术在耕地“进”“出”环节的应用依赖于多源数据的协同支撑,而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是制约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瓶颈,因此构建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是实现耕地进出平衡的基础保障。在机制设计上,由政府牵头成立耕地保护数据共享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包括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发改等与耕地保护相关的部门,明确协调小组的职责是制定数据共享规则、协调解决数据共享中的问题。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数据共享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数据需求对接、共享进度跟踪等。在平台建设上,依托省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搭建统一的耕地保护信息共享平台,明确各部门的数据源责任: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提供耕地保护红线、土地利用现状、后备资源等数据;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提供农作物种植、土壤质量、撂荒地等数据;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提供土壤污染、生态保护红线等数据;水利部门负责提供灌溉设施、水资源分布等数据[3]。

(二)技术标准与规范完善

技术标准与规范是确保信息技术在耕地进出平衡管理中规范应用、数据互通的前提,缺乏统一标准将导致不同部门、不同技术手段产生的数据无法有效整合,影响管理效率。因此,相关主管部门需统筹制定覆盖信息技术应用全流程的标准与规范体系。在数据标准方面,制定《耕地保护数据分类与编码规范》《耕地保护数据采集技术规程》等标准,明确耕地后备资源、撂荒地、耕地占用等各类数据的分类方式、编码规则、采集方法和精度要求:例如,规定遥感影像数据需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如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土壤质量数据的采集需符合特定的采样深度和样本数量要求。在技术应用标准方面,制定《耕地遥感监测技术规范》《耕地进出平衡大数据分析技术指南》等规范,明确不同技术手段的应用场景和操作流程[4]:例如,规定卫星遥感监测耕地占用的影像分辨率不低于2 米,无人机巡检撂荒地的飞行高度和影像重叠度需满足识别精度要求。为确保标准与规范的落地执行,主管部门需组织开展标准培训,指导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按照标准开展工作,同时建立标准实施评估机制,定期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根据技术发展和管理需求及时修订完善标准,形成“制定-实施-评估-修订”的闭环管理,保障信息技术在耕地进出平衡管理中的应用规范有序。

(三)基层技术应用能力建设

基层是耕地进出平衡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最终取决于基层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因此加强基层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是确保技术落地的关键。在培训体系构建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企业,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机制:针对乡镇自然资源所和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开展政策法规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培训,重点讲解耕地进出平衡政策要求、信息共享平台的使用方法及数据审核流程;针对一线执法和技术人员,开展实操技能培训,包括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操作、物联网传感器安装与维护等具体技术的操作方法。培训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通过网络培训平台提供视频课程、操作手册等学习资源,方便基层人员随时学习;线下组织集中培训和现场实操教学,由技术专家手把手指导基层人员操作设备和系统,解决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在工具适配方面,考虑到基层人员的技术基础和工作场景,相关部门联合技术企业开发基层专用数字工具:例如,开发轻量化的手机APP,集成撂荒地上报、耕地占用线索举报、遥感影像简单解译等功能,操作界面简洁明了,降低使用门槛;针对无人机操作,开发自动飞行模式,基层人员只需设定飞行区域和航线,无人机即可自动完成航拍任务并上传数据。此外,相关部门还建立了技术支持机制,组建由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通过电话、在线咨询等方式为基层人员提供实时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其在技术应用中遇到的难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耕地“进”环节,遥感、GIS、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协同应用,实现了耕地后备资源的精准排查、新增耕地开发的全程可控及撂荒地复耕的科学推进,为耕地“进”的质量与数量提供了双重保障,而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基层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共同构成了信息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支撑,确保了技术效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刘小龙, 曹南, 段文辉, 等.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耕地保护督察中的应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5,48(04):95-97+101.

[2]孙娇.浅谈进出平衡背景下信息技术在耕地保护上的应用[J].南方农业,2023,17(05):181-184.

[3]张坪,朱建军.数字素养对粮农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5,19(01):21-28.

[14 刘小龙,曹南, 段文辉, 等.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耕地保护督察中的应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5,48(04):95-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