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杨莹 温慧

宁夏理工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 753000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作为连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实 生管理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

2.1 辅导员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部分辅导员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一方面,思想政治素养有待加强。一些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网络信息时,不能及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解读和引导,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思想困惑。

另一方面,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欠缺。辅导员工作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但部分辅导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在处理学生矛盾、心理问题等复杂情况时,往往方法简单、效果不佳。

2.2 学生管理方式较为滞后

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方式仍较为传统和滞后,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一是管理理念落后,存在 “重管理、轻服务” 的倾向。辅导员往往将自己定位为管理者,强调对学生的约束和控制,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例如,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没有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导致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和遵守。

二是管理手段单一,过度依赖行政命令和奖惩机制。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习惯于采用批评、警告、处分等强制性手段,而缺乏有效的沟通、引导和激励。这种管理方式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部分辅导员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效率低下。

三是对学生的差异化管理不足。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基础,但部分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采用 “一刀切” 的方式,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和指导。

2.3 与学生沟通不畅

良好的沟通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部分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沟通频率低、深度不够。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忙,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不全面。很多时候,沟通仅停留在事务性通知层面,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

二是沟通方式不当。一些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态度生硬、语气严厉,缺乏耐心和尊重,导致学生不愿向其敞开心扉。此外,部分辅导员不善于倾听,在学生表达观点和诉求时,经常打断或否定学生,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影响了沟通的效果。

三是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沟通关注不足。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需要辅导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部分辅导员未能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三、解决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职业素养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高校应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培训,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使他们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加强专业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业务能力。高校应建立系统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围绕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以及学生工作的实际技能开展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优秀辅导员进行授课和经验分享。同时,鼓励辅导员参加在职学习和学术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通过开展职业道德讲座、先进事迹宣传等活动,引导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热爱学生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2 创新学生管理方式,适应时代需求

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是转变管理理念,树立 “以学生为中心” 的服务意识。辅导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开展管理工作时, j 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二是丰富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辅导员应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发布各类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此外,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三是实施差异化管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辅导员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在学业指导方面,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教学和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疏导;在就业指导方面,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建议和服务。

3.3 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增加沟通频率,加深沟通深度。辅导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如开展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和实际需求。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生的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二是改进沟通方式,注重沟通技巧。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感受,耐心倾听学生的诉求。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沟通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避免使用生硬、严厉的词语,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是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加强针对性沟通。辅导员应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定期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宣传资助政策,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对心理问题学生,要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对学业困难学生,要分析原因,制定帮扶计划,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四、结论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稳定发展。通过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及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对策,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辅导员学 理工作的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应持续关注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