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山西古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
程思瑾 罗焱如 郭丰浩 孙梓琪
天津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 天津 300134
一、引言
山西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现存各类古建筑2.8 万余处,其中国保单位数量居全国首位。山西宁武悬空村的栈道建筑、代县阿育王塔的砖构艺术、应县木塔的榫卯工艺等,不仅是中国建筑技术的结晶,更承载着佛教文化、儒家思想、军事防御等多元文化内涵。但随着城镇化推进,许多古建筑面临自然损毁、传承机制缺失、价值转化困难、保护资金不足等问题。2025 年7 月28 日,“青履链晋”实践队赴山西宁武、代县、应县等地开展调研,通过走访12 处重点古建、访谈56 名当地居民及2 名非遗传承人,发现古建筑保护不仅是文化工程,更需依托经济学原理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结合人力资本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探讨如何从经济学视角开展古建筑的保护传承路径,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山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传承的经济困
(⟶) 古建筑的多元文化价值
山西古建筑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应县木塔作为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展现了古代建筑的技术巅峰,代州文庙承载儒家文化传承,雁门关见证华夏民族的抗争精神。这些价值决定了古建筑保护不仅是文物修复工程,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为经济转化提供了丰富内涵。
(二)保护传承的经济困境实践队在代县调研发现,国家级非遗“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现存核心传承人仅杨贵庭先生1 人,且年龄超过80 岁。传统营造技艺学习周期长、初期收入回报低,导致年轻人参与意愿薄弱。人力资本理论表明,技艺传承本质是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过程,而当前缺乏激励机制的传承模式,直接导致古建筑修复技艺面临断代危机。
然而调研显示,山西多数古建景区仍以门票经济为主,文旅融合不足,文化价值向经济动能的转化存在障碍。代州文庙的发展困境便是典型例证:作为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儒学建筑群之一,但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相对有限,与知名文庙相比,吸引力不足,导致流量基础受限。
三、经济学视角下古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一)强化人力资本培育,完善技艺传承激励机制
依托实践队与代县文化和旅游局、应县塔前街社区等地共建的实践基地,高校可针对性开设古建修复专业方向,将非遗传承人纳入教学团队,进行“理论+实操”双轨教学,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经济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古建筑修复技艺的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实践队在考察代县家庭工坊时发现,雁绣、面塑、推光漆器等非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后,传承人收入提升30%以上,验证了市场化路径的可行性。建议政府对年轻传承者给予创业专项补贴和技能培训补贴,并简化非遗产品市场准入流程;同时搭建“非遗技艺产品交易平台”,推动雁门营造技艺、木塔榫卯工艺等与建筑企业合作,拓展技艺应用场景,提高传承者收入,激发技艺传承活力。
(二)以产业融合为抓手,实现文化价值经济转化
实践队提出“开发研学路线”建议,整合代州文庙、雁门关、应县木塔等古建筑资源,设计“古建研学营”,定制差异化路线。如面向中小学生的“非遗技艺工坊体验+古建知识课堂”联动线路,面向青年群体的“雁门关实景剧本杀”等。调研显示,此类研学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不仅能通过合理收费实现营收,还可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发展,形成“文化体验—消费转化—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
“青履链晋”实践队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的7 部古建科普短视频,在网络平台播放量数据表现突出,验证了数字化传播的有效性。建议运用3D 建模、VR/AR 等技术开发古建数字藏品,通过“数字+文化”实现价值增值。同时,借鉴《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古建的经验,推动古建元素与游戏、影视IP 合作,开发联名文创、复刻周边等,提升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播力。
(三)构建多元融资体系,破解资金约束
政府可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古建保护与修复工作。例如,推行“古建认养”机制,鼓励当地企业认领重点古建的维护项目,换取周边商业开发优先权,实现“以商养文”。
借鉴故宫文物保护基金运作经验,探索“文化金融”创新模式,即鼓励社会资本通过信托方式参与古建保护,投资者可获得收益分成。推出“古建保护信托计划”,设立古建保护专项基金,社会投资者可通过购买信托产品支持悬空村、边靖楼、雁门关等重点古建的保护修复,同时按比例获得文创产品收益分成或文旅项目股权。问卷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此类信托产品,市场潜力显著,可有效拓宽古建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
四、结论与展望
古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需立足其文化价值,依托经济学理论破解现实困境,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本次实践表明,依托校企协同、政策激励培育传承人才,借助产业融合实现文化价值转化,通过多元融资破解资金约束,可实现“保护促传承、传承带发展”的良性循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新时代青年应发挥生力军作用,以专业所长助力古建“活起来”。
未来,一方面需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长效合作,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与地方资源优势,推动高校科研团队与地方非遗工坊、建筑企业共建“古建保护创新实验室”,聚焦数字化修复、材料研发等技术难题,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保护能力;另一方面,要持续拓展文化和产业的融合边界,探索“古建+数字经济”等新模式,推进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同时,需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将古建保护纳入地方发展总体规划,让古建筑真正从“静态留存”转变为可参与、可体验、可传承的文化载体,使其承载的工匠精神与中华文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焕新、永续传承,成为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