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理路与价值实现路径

作者

冯梦缘

重庆健康职业学院 重庆市 402300

一、引言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理路,探索科学有效的价值实现路径,对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传承中华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理

2.1 理论逻辑:二者核心价值的内在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价值具有高度一致性,为融合提供了理论根基。思政课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如“富强、民主”对应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文明、和谐”契合“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敬业、诚信、友善”呼应“格物致知”“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的道德规范。

2.2 历史逻辑:文化传承与思政育人的必然衔接

从历史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文化渊源,也是高校思政课的历史根基。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阵地,必然需要衔接这一历史脉络——通过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相结合,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增强对党的理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3 现实逻辑:应对时代挑战与学生需求的现实需要

从现实需求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应对时代挑战、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重要举措。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与价值多元,部分学生存在文化认同模糊、家国情怀淡化等问题,亟需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润,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实现路径

3.1 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传统文化+思政理论”的内容体

依托高校思政课教材,探寻传统文化与理论知识点的契合处,以《思想道德与法治》“道德修养”章节为例,加入“仁义礼智信”“慎独”“自省”等传统道德理念,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关联展开对比剖析;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里“近代抗争史”章节,结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展现出的爱国精神,剖析中华民族抗争精神和家国情怀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章节当中,融入“祸福相依”“因地制宜”等传统辩证观念,用以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的相通特性[1]。

安排教师编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教学案例集》,纳入“孔繁森践行‘为民’理念”“樊锦诗守护敦煌文化”等体现当代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实例;挑选《论语》《孟子》《礼记》里的经典篇章,打造“传统文化微课堂”视频,借助“原文解读+现实意义”途径,使学生体悟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3.2 创新教学方法:促成以“文化浸润+互动体验”为模式的教学变革

借助营造传统文境,让学生全方位体悟文化底蕴,以“家国情怀”教学为契机,开展“诗词朗诵会”活动,引导学生吟诵《岳阳楼记》《满江红》等爱国诗词,探讨诗词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和精神价值;开展“道德修养”教学时,举办“传统礼仪体验活动”,剖析“拱手礼”“拜师礼”的文化价值,促使学生在实践里领会“礼”的道德准则。

整合当地文化素材,让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引导学生参观历史类博物馆及文化古迹,以实地考察的方式掌握传统文化的历史走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携手,开办“非遗体验课”,使学生通过实操体悟传统文化技艺与精神内涵;推动学生投身“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像社区“国学课堂”支教、传统节日文化宣传等活动,在服务里落实传统文化理念,达成“知信行”一致[2]。

3.3 提升师资素养:构建“思政+文化”融合型师资团队

把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周期开办“传统文化研修班”,聘请高校文化研究人员、非遗领域专家开展教学,涉及内容有传统文化原理、经典阐释、地方文化特性等;安排教师参加“传统文化访学活动”,前往文化积淀丰富的地区开展考察研习,提高文化认知力与教学素材开发能力。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专项教研课题,助力教师开展教学探索,找寻融合的有效样式和手段;成立“思政课教师+文化专业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研究团队,以集体备课、联合授课,达成“思政理论”与“文化知识”优势互促。

3.4 构建协同机制:构建“校内+校外”育人协同力量

促成思政课教师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开展协同合作,在“课程思政”推进进程里,引领专业课教师去发掘课程内的传统文化成分,和思政课一同达成育人成效;于日常管理期间,借助“主题班会”“宿舍文化建设”之类形式,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促使“思政课教学”与“日常育人”相衔接。

同地方政府、文化机构、企业达成合作关联,打造“校地共建”文化育人载体,与地方文旅部门携手,把地方传统文化资料转变为思政课教学材料;携手文化企业,研发“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产品”[3]。

四、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师资素养、构建协同机制,可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让思政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温度”。

参考文献

[1]高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双创”的机制研究[J].学术与实践,2024,(03):236-244.

[2]商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研究[J].公关世界,2024,(24):114-116.

[3]闫康,吴兵,魏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