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镇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

作者

高喜忠 丁建伟

身份证;220722197809260413;身份证;220802197907071827

引言

乡镇水利设施犹如农村水利的“毛细血管”,在农业灌溉、防洪排涝、供水保障、生态修复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近些年来,国家与地方积极作为,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促使其规模得以拓展,运行能力也稳步提升。不过,受历史遗留隐患、资金紧张状况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制约,面临着规划滞后、标准缺失、养护工作薄弱、应急响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了自身效能发挥及农村的整体发展进程。在乡村振兴和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如何补齐短板、健全体系、激发活力,实现高效可持续运行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深入剖析现状与问题成因,并结合典型案例提出改进策略,为相关决策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一、乡镇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经过多年投入和建设,我国乡镇灌溉工程、小型水库、泵站、渠道、塘坝、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健全。多数地区基本建成以骨干工程为支撑、配套设施为网络的水利保障系统,有效支撑农业灌溉、防洪排涝和农村供水等需求。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水系连通、生态清淤、水土保持等生态水利项目不断推进,部分发达地区率先探索信息化、水质自动监测、远程调度等智能化新模式。

(二)规划标准滞后与工程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地区乡镇水利设施规划设计滞后,缺乏统一标准和长远发展视角。建设项目往往以“补短板、保底线”为主,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规划。工程质量管控体系不健全,施工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小型工程存在设计简化、偷工减料、验收不严、竣工资料不完善等问题,影响设施长期安全运行。

(三)资金投入结构性不足与多元投入机制不畅

乡镇水利设施建设和后期维护多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农民参与、市场化资金等多元投入渠道尚未有效建立。部分地区资金分配偏向新建项目,后期管护和升级改造投入严重不足,导致部分设施“重建轻管、重新轻用”,出现“有工程无效益”现象。

(四)管理体制分散与运维力量薄弱

多数乡镇水利设施由村级、乡镇或多级政府分散管理,权责界限不清,运行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人员编制有限、工资待遇不高,技术培训和后备力量培养缺失,设施日常巡查、养护、应急抢修响应能力不足。

(五)养护管理滞后与运行效能不足

水利设施后期养护管理普遍薄弱,部分工程存在“建而不管、管而不细”现象。设施老化失修、淤积堵塞、设备损坏、管网渗漏等问题突出,极端气候下抗灾减灾能力有限,部分设施实际利用率和运行效益偏低。

(六)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信息化管理和远程智能运维在部分发达地区试点,但总体普及率低。传统人工巡查、纸质台账管理占主流,缺乏动态监测、数据分析、远程调度等现代管理手段,影响设施运行效率和应急响应速度。

二、乡镇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存在的

(一)历史遗留问题影响深远

部分水利设施历史久远,档案缺失、产权不清、设施残破、技术标准落后,成为设施提档升级的障碍。部分渠道、塘坝、小型泵站等遗留工程未纳入统一管护体系,影响区域水利资源统筹和高效利用。

(二)投资不足与养护投入“短板”突出

受财政压力影响,设施建设和维护投入不足,特别是后期养护费用难以保障。新建与管护投入比例失衡,养护工程经常被忽视或延后,设施老化失修、功能衰减问题加剧,极端天气时易造成设施失效。

(三)管理体制分散与责任落实难

多级分散管理体制导致设施产权、职责、经费、考核等权责不明,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和调度。村级自主管理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乡镇层级管理又受限于编制与技术力量,日常运维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四)专业队伍和人才培养不足

当前乡镇水利管理队伍“老龄化”“兼职化”问题突出,缺乏专职、专业化技术人才。培训机会少、晋升通道窄、待遇水平低,难以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才,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五)应急管理与灾害防御薄弱

水利设施在防洪抗旱、应对突发灾害等方面的应急响应能力有限。预案编制不完善、物资储备不足、信息传递滞后,极端气候下应急调度和抢修效率低,影响乡村安全和农田水利保障。

三、乡镇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改进策略(一)完善规划体系与提升工程标准化水平

加强乡镇水利设施顶层设计,统筹编制区域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推动设施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细化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等全流程管理,推广“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模式,提升工程质量和运行安全水平。

(二)加大投入力度与多元融资机制创新

完善政府财政支持政策,适当向管护、升级改造等后期环节倾斜。积极探索“以奖代补”、PPP、农民用水协会、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引导金融、企业、群众等多方参与,构建多元共治的投入与管护新格局。(三)健全管理体制与提升运维专业化能力

推动设施管理“权责明晰、条块结合”,理顺政府、集体、群众和市场主体间的产权和责任关系。加强专业运维队伍建设,通过定向招聘、岗位培训、技术交流等手段,提升基层技术力量和日常管理水平。探索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运维新模式,提升设施全生命周期管控能力。

(四)加强养护管理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设施日常巡查、维修、养护、抢修的操作规程和考核办法,落实养护资金专款专用。推行“管养分离”,鼓励社会力量承包养护,提高养护效率和水平。建立设施运行与养护绩效评价体系,将运行效果与责任单位激励约束挂钩,提升设施运行效益。

(五)推进信息化智能化与应急管理现代化

加快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步伐,推广水利物联网、自动监测、智能调度和远程诊断等信息技术。推动建立“智慧水利”管理平台,实现设施运行数据在线监测、异常报警和应急联动,提升风险防控与快速响应能力。

(六)强化社会参与与培育管护文化

完善乡镇水利设施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鼓励农民、合作社、用水协会等参与设施建设和管护决策。加强水利知识普及、技术培训和水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群众节水护水意识和共同管理能力,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

结语

乡镇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体制创新为引领,以科技赋能为动力,以多 共治为路径, 系统推进设施标准化、管理专业化、运维智能化和社会参与化。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投入 制、强化队伍建设、推广数字技术和激发社会活力,切实提升乡镇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益和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坚实水利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甡生.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科学实验,2024,(12):100-102.

[2]吴志旻, 刘静. 不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对水稻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OL]. 农业技术经济,1-21[2025-09-01].

[3]柳雄雄.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田水利设施的优化与创新[J].当代农机,2025,(0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