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党建引领下的企业管理工作意识形态构建路径研究
陈玲
重庆远达城市运营服务有限公司 重庆江津 402260
引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性与正确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两个一以贯之”写入国企改革指导原则,党的建设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已成为新时代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意识形态不仅是价值体系的核心体现,也是维护企业政治安全与文化统一的关键环节。
1、党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优势
1.1 组织体系完备
党建工作的核心优势体现于系统性组织架构,党组织构建起中央至基层的垂直辐射网络与水平覆盖机制,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运行获得制度性依托。企业场景内各级党委、支部与党小组形成立体传导链条:上级方针政策高效落实,单位实情适应性调整。系统化架构促成思想共识凝聚、战略方向协调与行为步调统一,意识形态风险在结构化防范中消解。
1.2 宣传教育深入
党建宣传彰显深度浸润特征与长效塑造功能。企业场景中,三会一课制度、专题教育活动、数字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构成复合式传播矩阵,其马克思主义原理内核、核心价值观要素、政策路线方针通过多维渠道持续渗透。长期教育机制既提升政治素养维度,又强化集体价值认知。
1.3 党组织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独特地位
党组织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占据独特地位,国有企业中这一特征表现尤为显著。作为政治核心,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主导制度设计、企业文化构建及员工思想引导;该制度安排确保企业发展方向同党的指导思想高度统一,强化企业政治属性、社会责任。
2、基于党建引领下的企业管理工作意识形态构建路径
2.1 强化政治引领,把稳发展方向
在新时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巩固政治导向、把握发展方向构成意识形态架构的基础条件。将党组织全方位统领融入公司治理框架,成为指引企业正确航向的核心路径,系统性机制设计使政治意图与发展战略协调共振,塑造统一认知基础与协同行动力。
治理结构层面需将党组织统领覆盖决策制定、方案实施及监督评估全流程,重大事项决策、关键岗位人事任免、大额资金调度领域全面贯彻前置审议制度,"三重一大"机制巩固了党在企业管理中的政治主导性,显著降低决策主观性与运营风险,职能责任界定保障意识形态建设与经营战略深度融合,平衡企业政治定位与市场运作双重属性[1]。
2.2 深化思想铸魂,凝聚全员共识
企业意识形态建设需以思想塑造为核心,凝聚员工价值共识与行动自觉,党建深化不仅要突破组织嵌入困境,更要破解思想认同与文化融合的深层矛盾,亟需创新理论武装形式,打破传统教育认知定式,促进理论内化深化。
首先,"互联网+教育"模式为破解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单调性问题提供新路径,在线学习平台构筑、VR 党课开发、互动微视频制作等手段,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促进知识转化,沉浸式情境化的教育方式被证实具有更强感染力,其虚拟现实技术重现红色历史场景,党员干部沉浸式感知革命历程,理想信念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认知图景。
其次,理论实践相融相通是思想向行动转化的关键支撑,中国中车推行"知行转化"教学体系,组织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员工将爱国情怀融入岗位实践,点燃技术攻关热情,这种具象化的教育形态有效弥合思想认知与行为实践的裂隙。
在引导策略上,分层分类、精准滴灌原则需贯穿教育引导全过程,管理层侧重政治经济学、企业战略等系统课程,培育全局视野与政治判断力;一线员工适合"微课堂""红色故事会"等形式,用生动语言传递理论精髓,消解认知障碍,强化情感共振,榜样宣讲与情景剧演绎等方式,更易唤醒基层员工的集体记忆与价值共鸣[2]。
2.3 创新组织载体,激活基层效能
首先,强化基层战斗堡垒建设,疏通意识形态工作"最后一公里"线。重大工程项目和关键生产一线设立临时党支部,成为加强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的有效手段。中国建筑集团在重点工程项目中设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活动,这种举措确保党组织在项目推进、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中发挥核心作用。
其次,构建规范化支部管理体系,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持续增强。"支部星级评定"制度将工作成效作为评星核心标准,推动基层组织生活、宣传教育等环节形成示范效应。党员学习率、宣传覆盖面和正面舆情比例纳入考核维度,推动党组织实现由"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的转变,其考核指标细化促使党支部主动优化工作方法,舆论引导能力与思想建设水平同步提升。通过项目现场定期开展"沉浸式"政治理论学习,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轮流领学经典著作。
2.4 融合文化基因,涵养价值生态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融入企业使命、愿景及战略布局,由此形成指导企业行为的思想源头,构建独特的文化体系。以华为党建工作为例,该企业持续淬炼"奋斗者文化"内核,重点培育责任伦理、团队协作与可持续理念,这种精神气质同政党意识形态实现深度共鸣,既加深员工对企业愿景的理性认同,又催生组织内部的归属情感[3]。
其次,党建机制与商业流程需形成结构化耦合,重点消除形式化运作的割裂状态,企业可创设"党员创新实验室""技术攻坚尖兵组""赤诚服务先锋团"等协同平台,使政治组织的动员能力催化技术革新动能。
结束语:綜上,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创新思想教育机制、优化组织体系以及推动文化基因融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认同感与组织凝聚力,推动企业在思想统一与目标一致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驰,洪业应. 党建引领物业管理融入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基于重庆市的考察分析 [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4 (06): 109-117.
[2]闫鹏,王昭,谢红恩. 以党建为引领的化工企业文化建设探索——评《化工企业管理(第二版)》 [J]. 化学工程, 2024, 52 (12): 113.
[3]姚旺华,张芳瑞. 市国资国企系统 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N]. 天水日报, 2024-12-13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