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体架构实施小学整本书阅读的路径探索
张凤侠
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引言:与碎片化的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更加强调知识的连贯性与思想的完整性,帮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深层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构建立体架构,不只是为了体现教学设计上的结构创新,更是采用多层次的方式有机衔接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从而进一步发挥阅读的魅力。
一、整本书阅读概述
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片段化的内容,而是要在连续阅读中把握作品的整体框架,它的提出改变了用单篇文本训练的教学观念,体现教师要更注重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的阅读方式使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阅读中形成连贯的思维链条,逐渐培养其整体理解与深入思考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同时要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在完整阅读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并在积累中深化理解,找到文本之间潜在的联系,让知识不再孤立地呈现,而是形成相互衔接的整体,这样学生长时间阅读后就可以形成更稳定的认知结构。此外,整本书阅读还突出了阅读价值的多重维度,其不光承载语言能力的训练功能,还兼具思想启迪与情感涵养的作用。
二、小学整本书阅读的立体架构实践策略
1、多维度阅读准备:立足统编教材,拓展阅读边
教师需要立足统编教材,为学生营造进入文本的通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背景、内容和结构,并要学生意识到整本书阅读活动不应仅停留在字词句层面,而应观察书名、目录、插图等要素,逐渐建立对全书的初步认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从多维度准备阅读材料,既要突出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也要关注学生认知经验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在进入阅读之前获得整体的线索。这样的准备环节保证了阅读的连续性,为后续的深入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的整本书阅读设计中,教师在导读课阶段围绕封面、插图与标题展开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进入正文之前就能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期待。推进课阶段,教师提出核心问题“王葆为什么最后舍弃宝葫芦?”,引导学生在小组辩论中反复查找文本证据,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还给学生播放2007 年版的改编电影《宝葫芦的秘密》,让其对比与教材中的节选部分有什么不同,帮助学生在跨媒介比较中深化其对主题的理解。教师不断为学生拓展阅读的边界,带领其深入挖掘原著文本的同时,整合多方阅读资源,让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不再只局限于静态文本,而是拓展为动态的、多层面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阅读准备阶段就能够建立系统化的理解框架,从而推动后续阅读的纵深发展。
2、过程性深度引领:注重方法渗透,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过程引领环节需要立足于文本特征,使用方法性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与探究的路径。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经常会让学生难以整体把握整本书阅读的重点。教师的引领强调要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渗透方法,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梳理和思考中学会抓住关键要素,逐渐放大文本细节,在探究中掌握阅读规律,促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实现由感性接受到理性思考的转化。这样的过程性渗透保证了阅读的深度,为学生提供了可迁移的学习经验。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三国演义》这一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并引导他们将事件与人物关系进行可视化整合,把复杂的叙事结构变得更加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光要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还让其在逻辑结构中锻炼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探究《草船借箭》中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文中鲁肃的惊、诸葛亮的笑、曹操的疑、周瑜的叹,逐渐把握到人物的思想特点与性格差异。教师将“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渗透到学习环节中,使学生在朗读与揣摩中逐渐学会用语言描写来感受人物的性格。由此阅读不再是被动接受故事情节,而是在适宜的方法的支持下形成主动分析的过程,让阅读在深度中得以展开,在过程引领中形成持久的思维训练。
3、延展式成果生成:鼓励小组交流,互享阅读成果
教师依据统编教材的文本逻辑,确立交流的边界与层级,让学生发言始终围绕文本证据展开,形成观点与语段的清晰对应,确保学生的阅读成果不只停留在结论,而是指向过程记录与推理链条,使交流具备可追溯性。教师要增强小组中的互动交流,强调语言表达的条理与引用的规范,以此让小组交流既有内容密度,也有表达秩序。这样让阅读成果不再孤立呈现,而是借助小组交流的方式综合呈现整本书阅读过程。
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将小组交流的议题聚焦在“困难”的辨析与比较,鼓励学生在发言时可以引用文本内容,还要判断出对应的语境,把阅读成果也要标注出来。小组在交流中不断校正概念,将“人与环境的冲突”“内心的拉扯”“人与人的张力”区分开来,并开始讨论新的文本线索。教师在统一单元框架下,把口语表达、读后整理与“快乐读书吧”的阅读记录串联起来,让小组用“主题—证据—陈述”的结构互相交流阅读成果:有的小组专注情节推进的证据,有的小组专注人物心理的证据,也有的小组专注关系变化的证据。这样阅读成果既会包含文本依据,也有故事的思考脉络,落实了整本书阅读在小组层面的要求。
结束语:教师推进小学整本书阅读需要在立体架构下统筹前期准备、过程引领与成果互享,形成由教材延展到自主探究、再到小组交流的完整链条。整本书阅读活动不应该只在文本理解中展开,更要在方法渗透与证据共享中建构系统。立体化的设计为学生奠定持续阅读与自主成长的根基,也为语文教育注入面向未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罗仁丽. 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意义及策略 [J]. 嘉应文学, 2025, (11): 164-166.
[2]周雨, 王会久. 以立体架构实施小学 径探索 [J]. 语文世界, 2024, (31): 44-45.
[3]杨小兵. 基于合作学习的小学语文整 径探索 [J]. 学苑教育, 2024, (15): 85-87.
[4]张妙珠.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小学儿童文学教学实施路径探索 [J].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6 (01):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