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幼小衔接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代丹丹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 四川隆昌 642150
一、引言
2021 年4 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下面简称《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制定开展幼小衔接的针对性文件,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1]。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互通互联,同时在家庭方面做好引导,形成科学、连续、整体的教育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的全面过渡。科学的幼小衔接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2],更是儿童终身发展的教育奠基[3]。可以看出,要实现科学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育能力至关重要,而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幼儿师资和小学师资的第一责任人。本文以川南幼专为例,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从源头上推动科学幼小衔接的开展。
二、幼小衔接在园校中的实施现状
根据《指导意见》中提到的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以及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笔者对川南幼专周边的6 所幼儿园及7 所小学的幼小衔接现状开展了专项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调查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不清楚《指导意见》中的主要内容,不知道儿童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涵盖了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部分知道《指导意见》主要内容的教师在进行幼小衔接时,也大多只能顾及儿童身心、生活、社会、学习中某个方面的准备或适应,没有做到四个方面的融会贯通;二是幼儿园“小学化”。在社会培训机构的大肆渲染下,为了迎合家长“赢在起跑线上”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民办幼儿园中出现了“小学化”的不当幼小衔接行为。例如除了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还要学习一年级要求的汉字基本笔画的书写,以及加减运算的学习,加重了儿童学习负担;三是小学教师教学方法不利于幼小衔接。儿童在幼儿园中多以游戏教学的形式进行学习,课后也无强制作业要求,而笔者在调查的小学中发现,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年级教学中多以讲授法为主,缺乏了趣味性,课堂约束性高,留给儿童自由思考、活动的时间少,不利于科学幼小衔接的开展。
三、师范院校培养幼小衔接师资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师范院校应响应国家号召,适应社会需求,培养能更好开展科学幼小衔接工作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但目前师范院校在培养幼小衔接师资方面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以川南幼专为例,具体表现为:一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幼小衔接的需求不匹配。目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没有针对幼小衔接的系统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课的素质、知识、能力目标中也没有涉及幼小衔接的理念和内容,导致师范生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二师范院校教师与幼儿园、小学联系度不高。有的教师只关注自身所授课程,少有参与小学、幼儿园听课或科研项目,对幼小衔接缺乏了解,认为幼小衔接与自身无关,从而缺乏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幼小衔接的知识和能力;三师范生的幼小衔接观念薄弱。笔者在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调查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为幼小衔接是在小学阶段由小学教师完成,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认为幼小衔接是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完成,都不认为与自身相关。
科学幼小衔接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也是教育体系完善的重要环节。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其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小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人培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要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关键点就在于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教师要树立科学衔接的教育理念,采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确保幼小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师范院校要针对幼小衔接的需求主动完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要求幼儿园教师在“大班下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小学教师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那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就要有所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帮助幼儿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要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总而言之,要把科学幼小衔接对教师的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师范院校能培养出具有科学幼小衔接理念和教学能力的幼儿园、小学教师。
(二)调整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能适应幼小衔接需求教师的重要载体,根据《指导意见》内容,师范院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
1.将幼小衔接知识要求融入专业理论课
《指导意见》中提到了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要求,涉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游戏与指导”等专业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小学心理学”、“学校与班级管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相对应的教师应将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知识要求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中。同时,要强化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意识,学前教育可以开设小学教育专业部分核心课程,小学教育也可以开设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便帮助学生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2.将幼小衔接能力要求融入专业实践课。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培养学生掌握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教育能力贯穿到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的全过程。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为期23 周的教育实习中不应该只在幼儿园实习,可以安排1-2 周时间到小学一年现场观摩学习,了解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同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要安排 1-2 周时间到幼儿园大班观摩学习,加强科学幼小衔接的观念和意识。
3.开设幼小衔接专业选修课程。
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文件内容,可以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中分别开设相对应的专业选修 的重要知识点,还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儿 并打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壁垒,让两个专业的学生可以 通互联,为以后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可以聘请幼儿园或小 享经验,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情况。
(三)建立联合教研机制
《指导意见》中提到“各级教研部门要把幼小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教研计划,推动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到要推动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协同育人”。作为培养幼儿园和小学师资的师范院校,要培养出社会、用人单位满意的教师,就要建立师范院校为主体,幼儿园和小学为实践平台的联合培养机制,携手共进、相向而行,构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小学之间的桥梁,打破教育培养与实际应用的隔阂,推动师范生在“学生”与“教师”身份间的平稳过渡,满足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日益发展的专业要求,确保他们能够快速融入并贡献于这一重要的教育阶段。师范院校应主动联系,安排相关专业教师与幼儿园、小学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以研促教、以研促学,采用“引进来、派出去”的方式,把幼儿园、小学教师邀请到学校来讲课,派出相关专业的教师深入到幼儿园、小学去听课或上课,增强教师的幼小衔接意识,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以此提高学生幼小衔接的知识和能力,真正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
同时,可以搭建数字化协同教研平台,实现“云端共研”。可依托微信公众号与智慧教室,开发“幼小衔接教研云”小程序,内设“政策速递”“案例共享”“微课示范”“在线备课”“即时研讨”五大模块。幼儿园、小学与高校教师可在平台上共建资源包,实时上传一年级入学适应活动实录、大班入学准备游戏方案及专家点评,形成“生成共享—再生成”的闭环。师范生通过账号实名进入,既可观摩一线最新实践,又可在“模拟教研”区提交自己设计的衔接方案,由高校导师、园校骨干“双导师”在线批注,实现“见习—研习—实习”时空延展,降低教研成本、提升教研频次。
还可以建立“双导师”工作坊,强化师范生现场研究能力。每学期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研室牵头,遴选8—10 名骨干教师与联盟内4 所实验幼儿园、4 所实验小学 年级教研组长结成“1+1”工作坊。工作坊以“真问题”为导向,围绕“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衔接难点” “游戏化课程向学科课程的过渡策略”等主题,每月开展次半日沉浸式教研。师范生以“研究助理”身份全程参与:课前线上共读政策文献,课中现场记录师幼互动数据,课后联合分析并形成微报告。连续两学期后,师范生需独立完成一份“幼小衔接行动研究报告”,作为毕业设计前置条件,实现“做中学、研中悟”。
最后,建立质量监测与改进机制,确保教研成效可持续。可协同市教科所、区县教研室,共同研制《幼小衔接联合教研质量评价指标》,从“师范生衔接理念更新度”“园校教师参与度”“儿童适应水平提升度”三个维度设置量化与质性指标。每学期末,由第三方评估团队随机抽取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儿童适应力测评(包括学习品质、社会情感、生活自理等),并辅以访谈、课堂观察。评估结果即时反馈至“幼小衔接教研云”,高校、园校据此共同修订下一轮教研主题与师范生培养方案,形成“评估—反馈—改进”的螺旋上升机制。
(四)夯实师范生衔接“软实力”
科学幼小衔接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教师具备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专业情意。应将“专业情意与反思”模块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 教师伦理》《教 反思实践》等微型课程,并引入“幼小衔接情境案例剧”:由师范生自编 突情境,如“孩子哭着不肯进课堂”“家长质疑游戏化教学”等,通过角色扮演、 专家 师范生体悟儿童视角、家长立场与教师责任。课程结束后,学生需撰写“成长故事”, 上传至个人电子成长档案袋,作为毕业审核的必备材料,促使师范生在与儿童、家长、同伴的多重对话中不断反思、持续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是培养幼儿园、小学教师的摇篮,是保障科学幼小衔接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力支点。师范院校以《指导意见》为根本遵循,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建立联合教研机制、夯实师范生衔接“软实力”等四大路径,全面提高准教师的幼小衔接能力,以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这不仅回应了国家“幼有优育”的时代命题,也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04):38-54.
[2] 洪培琼.基于希望理论视角的谈幼小衔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9):273- 274.
[3] 孙思雅.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幼小衔接[A].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2 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八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论文选(二)[C].东莞市寮步镇香市第二幼儿园;:2022: 2652-2657
作者简介:代丹丹,1994-02,女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PPT课件设计与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