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昆曲演员的视角下对潘金莲的角色解读

作者

杨琴

湖南省昆剧团

一.潘金莲的外在形象与特点

(一)外貌描写与服饰装扮

潘金莲作为昆曲舞台上的经典角色,她的外貌描写和服饰装扮常常展现出一种妩媚与优雅的美感,她通常被形容为娇艳动人,容貌绝色。她的皮肤白皙如玉,面庞秀丽,眉目如画。她通常戴着精致的发饰,梳着精心编制的发髻,将她的美丽更加凸显出来。此外,潘金莲的妆容也充满了细腻的艺术感,她的嘴唇鲜红,妆容精致而不失典雅。她的服饰也常常以丝绸和绢缎为主,细节上装饰着精美的刺绣和花纹,彰显出她的身份和地位。

(二)言谈举止和气质特点

潘金莲的言谈举止和气质特点是她形象塑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言语通常充满着妩媚和风情,她的声音柔美动听,带有一种迷人的温柔。她善于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娓娓道来的语调和优雅的措辞使她的话语更加引人入胜。同时,她的举止优雅大方,仪态万方,走路时身姿挺拔,动作轻盈而有力,给人一种自信和魅力的感觉。她的眼神明亮而富有魅力,常常透露出一种深情和狡黠。另外,潘金莲的气质特点也是她形象的重要部分。她的气质充满着一种傲然和自信,她对自己的美貌和魅力有着自豪感,并且善于利用这种魅力来吸引男性的注意。她的气质中还带有一种独立和坚强的色彩,她对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往往展现出她的聪明和智慧。她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机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展示出一种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二.潘金莲角色在昆曲中的塑造与演绎

(一)潘金莲在昆曲中的扮演方式和表演技巧

潘金莲这个角色在昆曲中的扮演方式和表演技巧十分关键,演员通过精妙的表演,将她的形象丰满、立体地展现出来。首先,唱腔的表现:昆曲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唱腔,通过唱腔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变化、节奏的控制等,演员能够表达潘金莲角色的情感和内心的世界。在唱腔中,演员需要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情绪变化,如痛苦、欢乐、愤怒等,以唱腔的变化来展现。其次,做功的塑造:昆曲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做功,即演员的动作和姿态。潘金莲这个角色通常需要展现妩媚、娇媚的一面,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庄重和威严。演员通过舞台动作的优美流畅、手势的灵活运用等,来塑造潘金莲的形象和性格。再次,念白的表现:昆曲演员在表演中的念白部分,即对白的表达,也是塑造潘金莲角色的重要手段。潘金莲的念白通常需要表达她的聪明机智、狡诈和情感的变化。演员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语速的控制等,来展现潘金莲角色的个性和情感。最后,动作的展示:昆曲中的动作戏也是演员塑造潘金莲角色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潘金莲这个角色不是以打戏为主,但在表演中可能会有一些动作场景,如与武松的争斗。演员通过舞台动作的精准控制和流畅运动,来展现潘金莲的勇敢和机智。通过以上的扮演方式和表演技巧,昆曲演员能够将潘金莲这个角色的形象展现得更加丰满和立体。他们通过唱腔、做功、念白和动作等方面的精准掌握和表演,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潘金莲这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二)昆曲演员展现潘金莲的性格和情感

昆曲演员通过表情、动作和声音等方面的精准控制和运用,来展现潘金莲这个角色丰富的性格和情感。首先,演员通过精细的面部表情来展现潘金莲的内心世界。当潘金莲对生活不满、对命运怨念时,演员可以运用微妙的眼神、眉毛的轻抬或皱起等表情来表达她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在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中,演员可以通过表情的转变,展现潘金莲的机智、狡猾或魅力等特点。其次,昆曲中的舞台动作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通过精准的身体动作和姿态,来展现潘金莲的婀娜多姿或妩媚动人的一面。在表演中,演员可以通过身段的柔美和舞姿的翩跹,传达潘金莲角色的优雅和风情。最后,昆曲演员的声音是表演的重要工具之一。演员通过声音的变化、音调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潘金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唱腔中,演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色和音调,来展现潘金莲角色的愉悦、愤怒、悲伤等情感。通过精准地掌握表情、动作和声音等方面的表演技巧,昆曲演员能够将潘金莲这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展现得更加丰富和立体。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表达潘金莲的内心世界和人性,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潘金莲这个复杂角色的情感和心境。

三.潘金莲角色的现代解读与反思

潘金莲的角色在现代演绎中得到了重新解读,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维的形象。她不再被简单地看作是一个心狠手辣、毫无廉耻的“恶婆娘”,而是展现出更深层次的人性和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

(一)婚姻压迫与自我反抗

潘金莲在剧中被迫嫁给与她毫不相称的武大郎,这使她对生活产生了不满和对命运的怨念。这一情感在她的唱词中多次明确表达,例如“怨重重把大郎嫁,恨迭迭只做了败柳残花”。潘金莲不愿意辜负自己的青春和韶华,因此她接连对武松、西门庆动心,最终导致了害死武大郎的行为。这种婚姻压迫带给潘金莲的不满和怨念,展现了她对于自由与幸福的渴望。她渴望拥有一个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伴侣,而不是被迫嫁给一个她毫不认同的人。同时,她对于命运的怨念体现了她对自己生活的不满,以及对那些使她陷入这样婚姻困境的外在因素的愤慨。而潘金莲的反抗不仅仅是通过心理上的不满和怨念,她还通过行动来表达对婚姻压迫的抗争。她接连对武松、西门庆动心,试图寻求自己内心的满足和自由,导致最终她害死了武大郎,这种行为是她试图摆脱婚姻束缚的一种自我反抗。她不再被动地接受婚姻的安排,而是积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潘金莲在面对婚姻压迫时的自我反抗,引发观众对婚姻制度和社会期望的思考。她所遭遇的压迫将她推向了一种极端的行为,但同时也反映了她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这一情节在现代演绎中,使观众对婚姻压迫和女性自主性的问题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二)社会环境与束缚

潘金莲在最后的唱词中深刻地反思了所处时代和环境对她的束缚。她感慨地唱道:“为人莫做妇人身,人间苦乐由人定”、“人间最苦是妇人家”,从中控诉了社会环境和制度对她的限制。她认识到自己的婚姻不幸并非完全是她个人的错,而是受到了社会环境和制度的束缚。潘金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男权为核心的社会,妇女在婚姻中常常受到限制和压迫。她被迫嫁给与她毫不相称的武大郎,这个婚姻对她来说是一种束缚和压抑。她没有选择的权力,被迫接受了这个婚姻,但内心对此充满了不满和怨念。本剧通过对经典故事的重新演绎,展示了潘金莲作为一个女性角色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困境和挣扎。观众可以从中思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以及对个人自由和幸福的追求。然而,潘金莲的婚姻不幸并非她一人之错,而是受到社会环境和制度的影响。这种现代解读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潘金莲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矛盾。同时,本剧并没有为了开脱潘金莲的罪行而抹黑武大郎和武松,依然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和特色,使观众能够在保持经典故事的同时,对过去的反面女性角色有着新的认知和理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潘金莲这一角色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刻的意义而被观众们所铭记。她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追求自主权的女性角色。潘金莲的权力欲望和欲望的追求使她成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角色。她的行为和表演风格常常引发争议和讨论,但正是这种争议性和复杂性赋予了她独特的价值。同时,潘金莲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她追求自由和权力,却受到了封建礼教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她的行为和决策往往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和欲望,但也反映了她对社会地位和自主权的渴望。可见,潘金莲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提出了质疑,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反抗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家荣 . 潘金莲人物形象的深层解读 [J]. 北方文学(中旬刊),2018(3):53-54.

[2] 余怡 . 从王熙凤、潘金莲泼辣性格的异同看形象塑造的差异得失——王熙凤、潘金莲人物塑造之我见 [J]. 卫生职业教育 ,2009,27(2):150-154.

[3] 胡郁青 . 卡门、潘金莲与橘子: 关于人物形象与文化背景的思考[J].晋东南师专学报 ,1993(2):71-73.

[4] 刘传霞 . 论潘金莲形象及其叙事功能在新文学中的演变 [J]. 贵州社会科学 ,2005(3):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