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认识和思考
张小栋
察哈尔右翼后旗草原工作站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400
引言:
我国草原广泛分布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等生态敏感区域,是抵御风沙、涵养水源的关键屏障,一旦草原退化沙化加剧,将直接威胁周边农田、城镇的生态安全。同时,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关乎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草原是畜牧业的核心生产资料,健康的草原生态系统可以保障牧草供给稳定,支撑畜牧业提质增效。此外,在全球生态治理的背景下,草原作为重要的碳汇载体,其生态修复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足
首先,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宣传覆盖范围较窄,大多集中在草原地区的相关群体,对城市居民、青少年等群体的渗透不足,导致这部分人群没有认识到草原生态的现状和保护意义。其次,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侧重问题警示,关于保护修复成功经验、个人参与途径的内容较少,公众即使知道问题也不懂得如何参与,无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二)监管工作滞后
首先,基层草原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人员数量较少并且常常身兼数职,难以开展常态化的巡查工作。其次,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职责交叉重叠导致在处理案件时有关人员相互推诿责任,导致处罚延误。最后,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导致违法成本低于违法收益,难以形成震慑,而且部分案件的后续跟踪整改监督不足。
(三)科技支撑薄弱
首先,科研技术的转化应用效率低,部分技术的操作复杂、成本高,与草原地区的实际生产条件、牧民接受能力脱节,大规模推广的难度较大。其次,基层保护机构缺乏专业人才,工作人员大多只能完成基础监测工作,无法运用先进的技术设计精准的修复方案,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难以为修复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1]。
二、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策略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扩大宣传覆盖范围,打破地域和群体限制,将草原生态保护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或者开展专题讲座,让青少年从小树立草原保护意识。同时,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针对城市居民开展宣传,通过社区公告栏、公益广告、社交媒体平台等,普及草原的生态功能、退化危害以及保护意义。
其次,丰富宣传的形式和内容,采用短视频、纪录片、公益直播、生态科普漫画等群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增强宣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内容上,除了要警示生态问题以外,还要增加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成功经验、政策红利以及个人可参与的具体行动,如志愿者服务、低碳生活对草原生态的间接助力等,引导公众从知晓向参与转变。
(二)强化草原生态监管
首先,健全监管协调机制,建立由政府牵头,林业、农业、环保、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参与的草原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制定协同执法流程,避免职责交叉和推诿扯皮。同时,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实现草原生态监测数据、违法案件线索等信息实时互通,提高案件的处理效率。
其次,加大违法行为的惩处和整改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草原破坏行为的罚款标准,使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增强法律威慑力。对违法案件实行“查处 + 整改”的双重监管,不仅要依法处罚,还要监督违法主体限期恢复草原植被,定期核查整改效果,确保草原生态破坏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三)转变草原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粗放的养殖方式,推广科学的草畜平衡管理模式,根据草原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牲畜存栏量,鼓励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减少对天然草原的依赖。支持畜牧业产业链延伸,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品牌化经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牧民收入,降低牧民对草原放牧的经济依赖[2]。
其次,培育草原生态产业,充分挖掘草原生态价值,发展生态旅游、草原碳汇、绿色能源等产业,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收。引导生态旅游向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控制旅游景区的规模,规范旅游活动的流程,避免过度开发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
最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草原的生态补偿标准,确保补偿金额可以覆盖牧民因保护生态减少的收入,优化补偿资金的发放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保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牧民手中。
(四)推广应用先进修复技术
首先,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针对不同类型草原的生态系统结构、退化机理开展深入研究,重点攻克极端气候下草原适应性修复、土壤改良、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关键技术。同时,鼓励科研团队与草原地区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确保研究成果符合草原实际需求。
其次,促进技术转化推广,建立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推广平台,整合科研机构、企业、基层技术推广部门资源,将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效果显著的修复技术汇编成手册或者开展专题培训,向牧民和基层工作人员普及。对先进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给予政策补贴,降低技术的使用成本,提高牧民和企业应用先进技术的意愿。
最后,完善草原生态监测体系,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增加监测指标,涵盖植被覆盖率、土壤肥力、地下水、生物多样性等,实现对草原生态状况的全方位监测。同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草原生态监测信息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动态预警,为调整修复方案、优化技术优化、评估效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提高草原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针对性[3]。
三、结语
总而言之,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乎着国家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可以从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草原生态监管、转变草原经济发展模式、推广应用先进修复技术等方面入手,强化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让草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宁静 , 陆阿飞 . 关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认识和思考 [J]. 草原与草业 ,2025,37(02):49-52.
[2] 孙蕊 , 刘泽东 , 高海娟 , 等 . 简析我国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J]. 畜牧产业 ,2024,(03):55-58.
[3] 仓央加措 , 德央 . 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问题研讨 [J]. 乡村科技 ,2023,14(17):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