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张斌
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151400
笔者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和实践中,总结了以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强化实践环节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思考的教学策略。在体育教学中,它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角色扮演、游戏化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升技能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
1. 技能学习类情境。案例:篮球战术训练。创设“NBA 季后赛”情境,将学生分组为不同球队,模拟比赛最后2 分钟的攻防场景。教师通过视频分析真实比赛片段,引导学生讨论战术(如“挡拆”“联防”),再通过角色分配(控球后卫、中锋等)进行实战演练。效果:增强战术理解,提高学习代入感。
2. 体能训练类情境。案例:耐力跑训练。设计“丛林探险”情境,将跑道划分为不同关卡(如“沼泽区”需高抬腿跑、“山地段”需变速跑),配合音乐和道具(标志桶、绳梯),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挑战。效果:枯燥的跑步训练趣味化,提升学生坚持意愿。
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类情境。案例:团队协作与抗压训练。模拟“抗震救灾”任务,设置搬运器材(模拟物资)、跨越障碍(模拟废墟)等环节,要求小组在限定时间内制定策略并完成救援。效果:培养责任感、沟通能力和应急心理素质。
4. 跨学科融合情境。案例:体育与物理结合。在投掷实心球时,引入“抛物线计算”情境,学生需记录投掷角度与距离,通过公式分析最优出手角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项目式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下是关于高中体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法的设计方案,结合理论框架与实操建议,适合教师参考使用。
1. 项目式学习核心要素。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选择或设计运动项目。二是真实情境任务,如 " 为校园运动会设计趣味田径赛 "或 " 制定班级体能提升计划 "。三是跨学科整合,融合运动科学、数据统计(记录训练效果)、团队协作等。四是成果展示与反思,通过比赛、视频报告、数据图表等形式呈现成果。
2. 具体实施步骤。阶段 1:项目启动,主题选择(2 课时)教师提供备选项目(如篮球战术分析、体能训练营、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等),学生分组讨论并确定项目目标(如 " 提升班级引体向上合格率至80%" )。阶段 2:计划制定。分工与调(课外 +1 课时),小组分工:教练员、数据记录员、宣传员等角色。收集资料:查阅运动生理学知识、训练方法视频等。阶段3:实践探究。动态执行(3-5 周,每周2-3 课时),案例1:篮球项目组设计"3v3 战术演练",录制视频并分析配合失误率。案例2:体能组使用Keep APP 跟踪训练,制作进步曲线图。阶段4:成果展示。多元化呈现,体育竞赛:组织班级羽毛球挑战赛(由学生担任裁判)。 报告会:用PPT 展示运动损伤预防的研究成果。阶段5:评价与反思。评估维度:技能提升(前后测数据对比);团队协作(互评表);创新性(如自创热身操)。
3. 典型项目案例
项目名称:《校园健康大使——科学健身方案设计》
任务:为久坐同学定制两周锻炼计划。
过程:调研:访谈同学运动习惯 ;设计:结合 HIIT 和瑜伽编排10 分钟课间操 ;实施:每天带领班级练习并记录参与度 ;成果:锻炼前后心率对比图 + 参与同学满意度问卷 。
4. 教师指导要点。差异化支持:对运动能力弱的学生提供简化版任务单。安全管控:强调热身规范,要求高风险项目(如铅球)必须教师监督。跨学科协作:邀请生物老师讲解能量代谢原理。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分层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分层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和综合素质。
1. 分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新颖有趣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探究任务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获得更多成就感,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在任务驱动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以及促进者。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能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情商、人际交往等社会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层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水平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2. 分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是合理分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把他们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统一安排体育测试,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能力进行摸底,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
二是设计分层任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任务。例如,对于体能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的训练任务;对于体能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任务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是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示范和讲解;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任务难度。
四是开展多元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例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可以更注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则可以更注重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评价要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四、注重技能迁移与创新应用,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1 跨学科融合。结合生物力学(分析动作原理)、物理(抛物线计算投篮角度)等知识,引导学生科学训练。例如:用慢动作视频分析跳远起跳动作,优化技术细节。
2. 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训练计划(如制定一周体能提升方案),教师提供反馈。引入运动 APP(如 Keep)记录数据,分析进步与不足。
3. 小组合作模式。通过团队竞赛(如定向越野、拔河比赛)强化沟通与分工,要求小组赛后总结得失。角色轮换:让学生轮流担任队长、裁判或教练,体验不同职责。
4. 拓展课外实践机会。开展体育社团与校队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篮球社、啦啦队等社团,在长期训练中提升专项技能,组织校际友谊赛,增强实战经验。开展社区体育服务:开展体育小导师活动,让学生为社区居民或低年级学生指导基础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 陈智力 . 创建良好的体育课堂环境实例谈 .《体育教学》,2021,(2).
[2] 王爱华 , 张俊英 .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 2019,(4) .
[3] 叶志军 . 情境教学应注意的五点 . 《中国学校体育》,2020年 5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