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温广德
身份证号码:210682199308114213
引言
在建筑工程发展进程中,框架结构因空间布局灵活、承载性能优越、抗震表现良好等特点,逐渐成为应用广泛的结构形式。无论是商业综合体、居民住宅,还是多层、高层建筑项目,都不乏其身影。值得关注的是,框架结构施工涉及多道复杂工艺,对技术把控要求较高。各施工环节的完成质量,与建筑品质和使用安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加强对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分析,做好各环节质量管控,将为建筑工程建设及后续使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1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特点
空间灵活性:框架结构以梁、柱作为主要承重体系,墙体多承担围护与分隔功能,在荷载传递体系中作用相对有限。这种结构特性为室内空间的二次规划提供了较大自由度,在满足建筑功能调整需求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例如商业建筑可依据不同业态需求,适度调整商铺格局;住宅空间也能够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功能区域优化。
承载能力强:通过科学的设计与配筋,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能够较好地应对竖向及水平荷载。在竖向荷载传导过程中,梁、柱与基础形成有序的传力路径;面对风力、地震力等水平荷载时,框架结构凭借其空间受力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结构稳定,为建筑物安全提供保障。
抗震性能良好:框架结构具备一定的延性特点,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能够通过合理变形耗散能量,降低结构瞬间失稳风险。结合构造柱、圈梁等构造措施,可进一步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由于其自振周期特性,在多数情况下能够与地震波卓越周期形成错峰,从而减少地震作用力的不利影响。
三、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一)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模板设计与选型:在进行模板设计时,宜综合考量工程结构形式、荷载状况、施工设备配置以及材料供应等多方面条件。在模板材料的选用上,质量轻、强度高、刚度大且周转性能良好的材料往往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常见的如木模板、竹胶合板模板、钢模板等。对于梁、板模板,满堂脚手架支撑体系具有一定适用性,可依据梁、板的跨度与荷载情况,对其立杆间距、横杆步距等参数进行合理计算;而柱模板则可尝试采用定型钢模板或木模板,通过对拉螺栓和柱箍等方式增强稳定性。
模板安装:模板安装工作开展前,对基层进行清理和找平处理有助于保障模板安装的准确性。在柱模板安装环节,可先于柱根部弹出轴线和边线,随后将模板精准就位并妥善固定,同时对模板的垂直度与截面尺寸进行细致检查。安装梁、板模板时,可先搭建支撑体系,接着依次安装梁底模板、侧模板,最后铺设板底模板。在整个安装过程中,注意保证模板拼接紧密,以减少漏浆情况的发生。针对跨度较大的梁、板模板,可参考设计要求进行起拱处理,通常起拱高度控制在跨度的 1/1000-3/1000较为适宜。
模板拆除:模板拆除时机的确定,需充分结合混凝土强度发展情况与设计要求。一般而言,当侧模拆除不会对混凝土表面及棱角造成损伤时,即可考虑拆除;底模拆除则需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5% - 100% (具体数值会因跨度差异而有所不同 ) 。在拆除模板时,建议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则,避免采用猛撬、硬砸等方式,以降低对混凝土结构和模板的损害风险。
(二)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钢筋加工:钢筋加工前,建议对钢筋原材料开展检验工作,以便确认钢筋的品种、规格、性能等是否契合设计要求。钢筋加工涵盖调直、切断、弯曲等工序,实际操作时宜严格遵循设计图纸与规范标准。比如,钢筋的弯曲角度、弯弧内直径等指标应满足相关规定,箍筋末端可尝试做成 135°弯钩,
且弯钩平直部分长度尽量不小于箍筋直径的 10 倍。
钢筋连接:钢筋连接存在绑扎连接、焊接连接和机械连接等多种方式。绑扎连接在较小直径钢筋连接中应用较多,操作时需注重搭接长度和绑扎效果;焊接连接包含电弧焊、电渣压力焊等类型,焊接质量最好符合对应标准,焊接接头可进行外观查看和力学性能检测。机械连接中的直螺纹套筒连接,凭借连接强度高、施工效率快等优势,常用于大直径钢筋连接。在钢筋连接过程中,连接位置的设定值得关注,同一截面内的钢筋接头数量最好符合规范要求。
钢筋绑扎与安装:钢筋绑扎前,不妨先在模板上弹出钢筋位置线,再依照设计要求进行绑扎操作。柱钢筋绑扎时,可先绑扎箍筋,随后穿入主筋并加以固定;梁钢筋绑扎时,先在梁底模板上绑扎主筋和箍筋,再将梁钢筋骨架整体吊装入模;板钢筋绑扎时,先铺设底层钢筋,接着安装上层钢筋马凳,最后完成上层钢筋绑扎。钢筋绑扎需确保一定牢固程度,尽量避免出现松动、变形等状况。此外,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也需留意,可通过设置垫块或塑料卡等方式进行调节。
(三)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通常需结合设计强度等级、耐久性、工作性等方面综合考量。在开展配合比设计工作时,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的选用可依据工程实际需求审慎确定,并通过多次试配与优化,探寻相对适宜的配合比方案。例如,若期望提升混凝土的抗渗性与抗冻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度增加矿物掺合料用量;若旨在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添加减水剂等外加剂或许是较为可行的办法。
混凝土浇筑: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前,建议对模板、钢筋、预埋件等的安装状况予以仔细核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规范。混凝土浇筑一般采用分层方式进行,每层浇筑厚度宜控制在 500mm 以内,以此降低混凝土出现分层离析的可能性。在浇筑过程中,借助振捣棒进行振捣作业时,需留意控制振捣程度,尽量避免出现漏振或过振的情况。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程,可考虑采取预埋冷却水管、覆盖保温材料等温控措施,从而减少因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引发裂缝的风险。
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工序完成后,及时开展养护工作有助于保障混凝土强度增长与耐久性。常见的养护方式包含自然养护与蒸汽养护等。采用自然养护时,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草帘等保温保湿材料,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浇水养护。一般而言,养护时间不宜少于 7 天;对于具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可适当延长至不少于 14 天。
结束语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涵盖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多个关键环节,其系统性与复杂性不言而喻。各环节施工技术要点的把控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存在关联。深入剖析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梳理各环节技术要点,探讨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或可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有益参考,对提升施工品质、优化施工效率,保障工程建设进程与建筑长期使用性能具有积极意义。在后续工程实践中,持续积累经验、探索技术革新方向,将有助于推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灵.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实践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4(25):106-108.
[2]李光华.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4(8):144-146.
[3]郭博.混凝土与钢结构工程中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4(6):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