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分析与创新发展
严祥槐
广东盛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 528100
引言
我国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核心技术自主化与施工精细化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对技术研发与实践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新材料、新工艺与新装备的创新路径,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技术体系,成为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1 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技术体系构建
1.1 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框架解析
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以标准化设计为核心,整合工厂化生产与装配化施工流程。通过 BIM 技术实现构件精准拆分,提升工厂预制效率与现场安装精度。该体系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全链条,形成高效协同的建造模式,推动建筑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型。
.2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现状
预制剪力墙、叠合楼板等构件应用成熟,但围护墙与管线一体化设计仍存技术瓶颈。节点连接工艺持续优化,但抗震性能与施工精度需进一步提升,行业正推动标准化接口与模数协调体系建设。
1.3 智能建造装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发展
智能建造装备正改变传统施工模式,建筑机器人实现砌筑、焊接自动化,无人机与三维扫描仪提升测量效率。BIM 与物联网融合构建数字孪生工地,实时监控进度与质量。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设备资源配置,AR 技术辅助精准安装,显著提升施工安全性与效率。
1.4 绿色建材研发与全生命周期技术应用
高性能混凝土掺入再生骨料降低碳排放,相变材料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光伏一体化构件实现发电功能集成,区块链技术追溯建材全生命周期数据。行业正构建从生产到回收的全链条绿色技术体系,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2 行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技术瓶颈突破
2.1 复杂结构施工精度控制技术难点剖析
复杂结构施工面临节点连接与变形控制双重挑战。异形钢结构高空定位偏差难消除,混凝土浇筑易因模板变形产生误差。温度应力与地基沉降进一步加剧精度问题。需研发智能传感监测与动态纠偏技术,通过 BIM 预演优化施工流程,提升复杂结构建造精度。
2.2 建筑信息模型深度应用障碍分析
BIM 深度应用受限于数据标准不统一与协同效率低。多专业模型整合常现数据丢失,碰撞检测结果难以指导现场施工。模型更新滞后于设计变更,动态管理机制缺失。需建立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开发自动化更新算法,打通设计与施工数据壁垒。
2.3 既有建筑改造加固技术标准体系完善
既有建筑改造缺乏适配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固方案设计依赖经验判断,新材料应用缺少长期性能验证。检测技术难以精准识别隐蔽缺陷,施工易造成二次损伤。需构建覆盖检测、设计、验收的全流程标准,建立性能导向的加固目标框架。
2.4 低碳建造工艺经济性与适用性平衡研究
低碳工艺推广面临成本增量与技术适配难题,装配式建筑初期投资高,可再生能源回收周期长。低碳材料性能不稳定,地域适应性差。需研发低成本预制技术,优化能源系统配置,建立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模型,推动低碳技术规模化应用。
3 技术融合驱动下的产业升级路径
3.1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建造过程数字化
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数据,实现建造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采集施工现场人、机、料等数据,构建数字孪生模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建筑业向智能化转型。
3.2 建筑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与效率评估
建筑机器人正从单一功能向多场景应用拓展,砌砖、焊接、喷涂机器人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降低人工成本。效率评估显示,在标准化工序中,机器人效率达人工的 2-3 倍,未来需突破复杂环境适应能力,推动规模化应用。
3.3 智能监测系统在重大工程中的部署实践
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与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控重大工程结构安全。某跨海大桥项目应
用光纤传感技术,实现应力应变毫米级监测,预警准确率达 95% ,显著提升工程运维效率与安全性。
3.4 模块化建造技术标准化与产业化推进
模块化建造技术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与装配化施工,提升建筑质量与效率。标准化接口与通用构件设计推动产业化发展,某住宅项目应用后工期缩短 30% ,现场垃圾减少 80% ,助力绿色建造转型。
4 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技术适配性研究
4.1 严寒地区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创新路径
真空绝热板与气凝胶复合材料提升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被动式太阳能设计优化采暖效率。地源热泵与光伏-光热系统实现能源自给,BIM 技术模拟极端气候下的建筑性能,构建适应零下 40℃环境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4.2 地震带减震隔震技术区域适用性优化
高阻尼橡胶支座与摩擦摆隔震支座在软土地区应用广泛,需调整参数以适应硬质场地。区域地震动分区图指导隔震层设计,结合液化风险评估优化基础形式,研发轻型耗能装置提升高烈度区抗震能力。
4.3 沿海工程耐腐蚀技术体系构建策略
高性能混凝土掺入阻锈剂提升钢筋抗蚀能力,氟碳涂层与锌铝镀层保护钢结构表面。阴极保护系统延缓腐蚀进程,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健康状态,结合 BIM 模型预测耐久性衰减趋势,保障工程长效安全。
4.4 乡村振兴背景下装配式农房技术推广
轻钢框架与 OSB 板结构降低用钢量,本地竹材与秸秆板增强围护性能。预制模块化设计缩短工期,政府补贴推动农户参与。技术研发聚焦气候适应性构造与低成本节点连接,促进工业化建造在乡村普及。
5 可持续发展导向的技术创新方向
5.1 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系统效能提升
碲化镉薄膜电池适配建筑曲面,钙钛矿组件增强弱光性能。智能微逆变器实现单板优化,BEMS系统动态调控能源分配。透光幕墙与光伏瓦片优化建筑设计。未来需突破材料稳定性与透光率矛盾,发展自清洁技术,推动 BIPV 成为建筑主力供能系统。
5.2 地下空间开发中的生态保护技术平衡
泥浆循环系统减少渣土外运,注浆材料控制沉降。雨水调蓄池与噪声屏障降低环境影响。地质雷达精准探测不良地质体。未来需突破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研发低影响开发模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5.3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性加固技术
历史建筑加固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碳纤维布提升承载力,微钻检测隐蔽缺陷。预应力碳板纠偏倾斜建筑。数字化技术建立三维档案。未来需研发可逆性加固技术,加强传统工艺传承,完善抗震防火标准。
5.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构建
建筑垃圾资源化构建全链条解决方案。AI 分拣提升分类精度,再生骨料活化处理。3D 打印消耗废旧材料,政策推动再生材料应用。未来需突破材料性能瓶颈,发展高值化利用技术,完善数字化追溯体系,实现闭环管理。
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正在重塑行业生态与建造模式,从智能建造平台的应用到绿色施工技术的推广,从 BIM 技术的全周期渗透到新型建材的研发,每一项突破都在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于祥,马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与创新[J].科技资讯,2024,22(15):126-128.
[2]冯泽波.建筑工程中钻探技术的创新与应用[J].湖南水利水电,2024,(04):86-88+110.
[3]王华.探讨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居业,2024,(07):43-45.
[4]易彬松.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化与创新[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06):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