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霍小舟 吴稼葆 葛长乐
大连医科大学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主体力量,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却存在着各自为政、协同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因此,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探索有效的协同育人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2.1 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中的骨干力量,只有实现融合共建、协同育人,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共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将“三全育人”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2.2 强化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
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第一课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辅导员则通过第二课堂,如日常谈心谈话、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2】。二者虽工作方式不同,但育人目标一致。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探索构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模式,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总方案的必由之路
2022 年 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发挥各自的优势,紧密合作,可以将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实际,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有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
3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对策建议
3.1 理念层面明确“育人共同体”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两大育人主体,要深刻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肩负的育人使命,站在育人“大思政”格局中思考问题。双方应共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树立共同的育人目标,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育人共同体”理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工作。
3.2 知识层面建立“学习共同体”
鉴于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专业学习,在思政专业知识层面有所欠缺,而思政课教师也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及思想的了解【3】。因此,双方应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专题培训、联合教研等方式,促进彼此之间的知识学习与交流。辅导员可以向思政课教师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可以向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日常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双方还可以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规律的相互促进。
3.3 现实层面完善“实践共同体”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校内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链接的关键一环。高校应积极创新探索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完善“实践共同体”。例如,共同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实践活动中,思政课教师负责提供理论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辅导员则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学生管理以及安全保障等工作,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通过双方的密切配合,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
3.4 保障层面落实“机制共同体”
高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落实“机制共同体”。首先,在制度方面,制定完善的协同育人规章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利,规范协同育人的工作流程和要求【4】。其次,在经费方面,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培训交流等工作。再次,在培训方面,加强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协同育人能力和水平。此外,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协同育人工作的成效纳入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双方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4 结语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理念、知识、现实和保障等多个层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构建起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5】。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协同育人的具体模式和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协同育人体系,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于盈,陈选德,熊奇英.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9):70-72.[2]江洁.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与研究[J]. 大学,2022(21):98-101.[3]张家华.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及其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5):83-86.[4]郑悦怡. 民办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大学,2022(13):76-79.[5]范秀,范世伟.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思考[J]. 现代交际,2021(20):114-116.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高校思政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课题编号:L20BSZ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