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机制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陈良
茂名市电白区沙琅中学 525400
引言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协同合作机制尚未完善,导致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家校社协同机制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在教育过程中的紧密合作与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索家校社协同机制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校社协同机制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农村教育生态中,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命题,而家校社协同机制的构建,则为这一命题的破解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重要性体现在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
从个体发展看,农村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剧变期,学业压力、留守困境及信息冲击易引发心理问题。家校社协同整合专业资源,通过学校心理课程、家庭情感支持与社区实践平台的三维联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心理基础。对家庭而言,协同机制革新了传统教育模式。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沟通方式单一等问题,学校通过家长工作坊、亲子心理日记等活动,引导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增进亲子间的情感共鸣。这种转变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更使得家庭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安全的避风港。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同样离不开协同机制。农村学校心理教师匮乏、资源有限,而社区志愿者、企业导师的加入,可丰富教育形式,如开展职业体验、心理剧巡演等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景,增强实践性与感染力。从社会层面看,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关乎乡村振兴的未来。家校社协同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文化浸润,构建起支持性教育生态,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培养具有健康人格与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城乡协调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因此,家校社协同机制不仅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它让心理健康教育从“孤岛”走向“连通”,为农村初中生点亮了心灵的灯塔。
二、家校社协同机制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家校联动:情感筑基与技能赋能双轨并行
针对农村家庭教养方式粗放、亲子沟通匮乏的现状,家校社协同机制创新推出“亲情暖心计划”与“家长心理课堂”,构建“情感联结+教育赋能”双轨支持体系。学校需要联合村委组建“家访先锋队”,每学期开展2轮入户走访,结合心理测评工具建立“一生一档”动态台账,精准识别留守儿童、隔代教养家庭等重点群体需求。在此基础上,搭建“云端亲情桥梁”:通过“亲情视频日”设立“田间趣事分享”“学习成果展示”等互动环节,每月组织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进行实时视频交流,缓解“隔屏相望无话说”的尴尬;开展“每周一信”云端书信活动,引导孩子用文字记录成长点滴,父母以回信传递关爱,让情感表达从“碎片化聊天”转向“深度沟通”。同时,利用农闲时节开设“田间心理工作坊”,采用“情景剧演绎”还原亲子冲突场景,并借助角色互换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心理;运用“案例研讨”剖析典型教养问题,传授“先共情后引导”“三明治反馈法”
等沟通技巧。
(二)校社融合:资源下沉与实践育人双向赋能
立足农村社区熟人社会的紧密联结特征,构建“15 分钟心理服务圈”是破解心理教育服务半径不足的关键举措。以行政村为单位,联合村卫生室、文化礼堂等既有公共空间设立“心灵驿站”,既降低建设成本,又依托村民对本土场所的天然信任感提升服务可及性。驿站内配置简易版SCL-90 测评量表、情绪宣泄沙袋等工具,并开通24 小时心理热线,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轮值坐诊,结合农忙时节采取“错峰服务”,确保村民农闲时能便捷咨询。同时,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心理育人价值,开发“乡土心理课程群”:春耕时节组织“春耕心理拓展营”,通过插秧比赛、抗旱协作等农事活动,在真实劳动场景中磨砺学生抗挫折能力;端午期间开展“家风故事会”,邀请乡贤讲述家族奋斗史,引导学生从本土历史中汲取自我认同力量。此外,与农业合作社、乡镇企业共建“田间课堂”,让学生参与果蔬分拣、电商直播等实践,在真实职业体验中建立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连接,有效疏导因虚拟世界缺失现实成就感导致的网络沉迷倾向。
(三)社校互促:文化浸润与危机干预双层防护
为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家校社协同机制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中的心理滋养元素,组建由老教师、非遗传承人、德高望重乡贤构成的“乡贤心理辅导团”。通过定期举办“祖辈故事会”,邀请长者讲述家族奋斗史、乡邻互助案例,以鲜活的地方叙事传递坚韧、友善等积极品质,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感与心理韧性;开设“乡音心理沙龙”,用方言演绎传统谚语、民间寓言,将“吃亏是福”“树大分杈”等乡土智慧转化为应对人际冲突、学业压力的实用策略,破解青少年“道理都懂却做不到”的认知困境。同时,构建“红黄蓝”三级心理危机预警网络:红色预警(高危)由学校心理教师、村医、网格员组成联合干预组,提供24 小时心理支持;黄色预警(潜在风险)通过“周联系、月走访”机制动态跟踪;蓝色预警(一般关注)纳入班级心理委员日常观察范围。为红色预警学生制定并实施“三方共育”方案——学校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家庭营造情感支持环境,社区对接农业合作社、乡镇企业提供职业体验机会,帮助其重建社会连接。
结束语
家校社协同机制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更是对农村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心理教育”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干预;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心理服务供给;将乡土文化心理课程纳入地方课程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模式”。
参考文献
[1]周丹丹.”困境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社”协同策略[J].学苑教育,2025,(07):7-9.
[2]郭雯.东莞市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校社协同治理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