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作用研究
丁文蕾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革命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伟大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信念,对于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碰撞的今天,深入挖掘和运用好革命文学的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一、革命文学作品对新时代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历史认知与民族记忆,筑牢爱国根基
革命文学如《红岩》、《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艺术地再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它超越了枯燥的历史教科书文本,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跌宕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细节描写,让大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知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烟和英雄壮举,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有助于纠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建立起对民族历史的基本尊重和正确认知。革命文学作品是承载国家苦难与奋斗、牺牲与胜利的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阅读这些作品,就是对共同历史记忆的唤醒和传承,能有效增强青年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认同和历史归属感,这是爱国情感的深层基础。
(二)深化价值认同与理想信念,引领爱国实践
革命文学深刻揭示了革命者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所抱持的坚定理想信念。这种为崇高理想和信仰不懈奋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对当代面临价值多元甚至迷茫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它引导青年思考“为何而活、如何奉献”,有助于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革命英雄的行动深刻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是对人民福祉的担当,是为国家前途命运而不懈奋斗。这种生动示范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立足学业,勤奋钻研,锤炼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提升思想觉悟与文化自信,增强教育实效
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复杂的意识形态环境中,革命文学有助于大学生辨析是非,认清各种错误思潮的实质,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思想免疫力,自觉抵制削弱国家认同、动摇民族自信的言行。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通过研读、鉴赏这些作品,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近现代斗争中迸发出的文化创造力和精神力量,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二、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一)情感唤起与身份认同功能
文学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强大感染力和共情力。革命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艺术表现能直达大学生内心深处,唤起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对民族屈辱的愤慨、对建设成就的自豪、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等一系列强烈的爱国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纯粹理性认知无法企及的深度。它促使大学生在感动、震撼、思索的基础上,深化对“我是中国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身份认知,强化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将抽象的“爱国”概念转化为具体而持久的情感认同和心理依恋,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根基。
(二)文化传承与审美启迪功能
革命文学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含中华传统爱国思想的精髓,又体现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更凝结了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文化成果。接触这些作品,大学生不仅能了解历史事件,更能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同时,优秀的革命文学本身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结合体,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在美的熏陶中深化对崇高精神境界的理解和追求,增强对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生命力的自信。
(四)实践教育与桥梁纽带功能
革命文学可以成为链接校园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纽带。以其为基础,可以设计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不仅改编经典作品,进行话剧排演、经典诵读、微电影创作等艺术实践,还可以利用相关作品场景、人物故里等开发红色研学旅行、社会实践项目。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大学生由被动的“读者”、“观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创作者”,更加深刻地内化知识、表达情感、实践价值观,将理论价值导向转化为可触摸、可感受、可践行的行为模式,大大提升教育效果。
三、结论
革命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力量、艺术魅力和历史底蕴,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扮演着历史图谱和精神家园的关键角色。深入研究和善用这一宝贵资源,通过创新方式、优化路径、构建协同机制,是新时代高校提升爱国主义教育亲和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实效性的重要策略。实现从情感激发,到理性认知深化,再到价值内化与实践升华的螺旋上升过程,最终培养出具有深沉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过硬本领和高尚情操的新时代青年,这是一项需要持续耕耘、不断创新的长期育人工程。
参考文献:
[1] 黄世虎,张子悦 .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逻辑、原则与路径 [J]. 中国青年研究,2019(5):24-29.
[2] 张小枝,王泽应 . 习近平新时代爱国主义及其理论贡献 [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55-65.
[3] 李琼 . 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143-147.
[4] 任园,郝宇青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功能论 [J]. 思想教育研究,2020(2):56-60.
[5] 刘建军 .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论阐释 [J]. 思想理论教育,2019(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