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基于课证融通的艺术设计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作者

徐相林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510075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2019 年 1 月 24 日,国务院公开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议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将传统的毕业双证书考核制度革新为“学历证书 +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简称“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该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要求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不仅推动学校要更注重国家新标准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跟踪和调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规划,优化课程的教学教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激励学生不仅要达到学历教育要求,同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根据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岗位需求,去考取更多相关联的技能等级证书,提高个人的技术能力,以全面提升个人的就业工作能力。

二、课程建设

在高职教育活动中,课程是落实人才培训方案要实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具体途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内容。相对专业培养来说,它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几种主要类型。其中,专业基础课是指同本专业知识或技能有着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分为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是指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的最核心课程,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专业拓展课是指为拓展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而开设的课程。学校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院校自身的专业人才定位 , 按照国家专业标准与 1+X 证书大纲标准要求,开展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因此,课证融通的课程建设核心是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要与技能证书大纲标准相结合 , 从而确保达成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 , 也能顺利通过 1+X 证书考证。综合学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和 1+X 证书考核实践情况,艺术类人才培养在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具备有熟练操作一款二维和三维设计工具及专业虚拟现实技术的实操能力。我们知道,课程教学质量与选用的教材有密切关联。当前,很多院校的老师为了方便组织课堂活动,大多数选用项目式的教学教材。但是这种教材大多数都是重视项目开发,而理论知识的介绍比较少,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参加 1+X 考证时,理论考察部分不及格的情况增多。鉴于这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开展相应的项目介绍时,必须将相关的理论融入其中,让学生们认真学习、思考和理解,并将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举一反三地开展其他创造。

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能够推动老师要时刻关注学校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动态,及时调整课程规划,与时俱进地开展开发多维度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改革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逐步构建起既注重理论传授又注重实践训练的弹性管理机制。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高职院校中,课堂教学主要偏向于实践操作训练较多,而对于理论传授量不足;在本科院校中,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对于实践操作训练较少;所以当两种院校的学生到社会就职后,就会出现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能较快融入岗位工作中,但是这种优势持续不长久;而本科院校的学生早期融入工作的适应时间较长,然而由于他们的理论储备比较充足,因此,在适应工作环境后的再造潜能强,包括动手能力都会超过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能促使学校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设法将相关理论学习融入到平时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慢慢引导学生们更多地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加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同时,将部分本科院校逐步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可以摆脱当前本科院校重理论轻实践而导致无法就业时立即胜任工作的窘境。

在“1+X” 证书制度实施中,我们引导学生加强对二维软件 PHOTOSHOP 和 AdobeIllustrator、三维软件 3D Max 或 C4D 或 Style3D 软件的实践训练,从而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考证实操能力。课程教学设计按照“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的有关指引下,根据行业应用实际逐步制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案。

四、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是推动发展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学校要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把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在 1+X 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要大力建设校企合作的专兼职结合“双师型”教师团队,让“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力量。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由于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较好地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传授给学生更为实用的知识及技能。一般来说,校内的“双师型”教师理论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而校外的“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技能则比校内的好一些,因此根据课程特点,通过合理配置来自于学校的专职“双师型”教师和聘任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作为兼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来组成一个新教学团队,让他们按照具体课程内容协同开展授课,互补长短 , 可以让课程理论讲解更通透,让实践训练更切合企业的生产实际,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同时这种交流可以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落实工学一体化实践,为学校教育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五、实验实训建设

(一)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建立健全的实验实训管理制度是开展科学管理实验实训工作的根本依据。在高职院校中,由主管职能部门调研主导、二级学院共同协助制定统一的实验实训相关管理制度应成为一种常态。只有主管职能部门深入调研、主导开展相关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基层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基层人员只有根据二级学院具体工作实际,将相关需求反馈到主管职能部门中,才能将自己的特殊情况涵括到学校的管理总体中,从而实现一个制度放在整个校园中都适用、可行。其次,学校要建设一支由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该团队成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勇于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探索创新管理理念,逐步提升学校实验实训管理团队质量。第三,学校要不断积累实验室建设、管理与运维的经验,全面统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环境的建设,加强对实验实训的日常监督、指导与考核,以更好地保证正常开展各项实验实训任务。

(二)实体实训室建设

实体实训室是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场所。实验实训室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场地、教学内容、参与人数、配套设备、使用与管理便利性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建设选址方面,如果占地面积不是很大的校园,通用实训室可以采用全校集中在一栋或临近的多栋建筑内,这样既方便实验员进行集中管理,又方便全校性共享使用,提高设备的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专用实训室则既可以采用通用实训室的建设模式,也可以按学院、专业进行分片集中建设,但是若非是由于实训室特殊性而要单独隔离建设的,尽量避开分散建设。其次,在配套设备购置方面,我们要认真根据教学实际和招生计划做好规划,既要考虑设备在适当的使用年限上能满足社会大众要求,又要尽量避免过度追求先进而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尽量选用适度超前的居中偏上档次的设备。在室内外布局设计方面,要根据专业要求和实训室特点,合理划分区域,以保证实训室有良好的通风控制、安全使用和整洁布局。例如,我们要建设通用的计算机实训室时,我们可以将它们放置在同一栋或邻近的几栋楼房内,我们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云管理中心将它们进行统一部署、统一管理与统一维护。而像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实训室、服装与服饰艺术设计专业的服装车间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则可以按照专业划分,将它们建设在距离相对靠近的片区中。

(三)仿真实训室建设

虚拟仿真实训室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直观的学习体验。学生们通过使用这些仿真实训软件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真实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可以减少实际操作中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学校实训实践活动以实体实训设施为载体,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将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带虚,以虚助实,使学校的安全实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例如,为提升学生的服装陈列 1+X 考证技巧,服装与服饰艺术设计专业不仅购置了 Style3D 服装设计软件,而且建设了中国民族服饰史云博物馆。其中,Style3D 服装设计软件拥有创新且成熟的 3D 数字服装模拟与仿真技术及优质的数字化共享资源,为学生们切身体验服饰类企业从 3D 设计、推款审款、快速改版、直连生产和在线展销的全链路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国服装史云博物馆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服装服饰从古至今的演变历史,以及各个时期典型的服装服饰艺术,系统利用 3D 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了真实的装修场景、硬装以及软装模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设计及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践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实践的创新,让学生们在最大限度上共享到优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安全的实训实践途径,必将成为今后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校企双方可以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以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基地为纽带,加强人员交流,共同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或职工培训方案等,可以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提供教师实践培训与技术交流创造条件。

校外实训基地直接对接着企业的生产实际,已经成为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中的实训内容就是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实训中所需的技能要求就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基本要求。要想知道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基础知识能否满足当前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培养计划安排将他们适时派往校外实训基地加以实践检验。学生们通过实训,可以将课堂知识运用于企业生产实训中,加强锻炼实践应用能力;而学校也可以根据实训效果,总结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乃至与时俱进调整培养方案。老师们通过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既可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又可以提升个人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通过双方的研讨交流、技术合作和成果开发等多种方式,为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五)实验实训信息化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是有效提高学校实验实训管理效率、提升学校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引进或开发各种相关的实验实训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实验实训场地、设备、耗材、教学和科研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管,从而为合理配置与使用实验实训资源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持。例如,通过使用学校校园信息化系统中的场地管理模块可以统一管理全校可用的教学场地、包括实验实训场地,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安排实验实训教学活动等,通过桌面云管理软件可以集中管理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通过视频监控管理系统集中监控各个场所的安全情况,通过教学耗材管理系统可以统一管理耗材的购置、使用与管理情况,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系统中各种各样的数据,为学校开展进一步的资源共享应用、新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与技术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六、结语

高职院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及企业行业要求,通过“三教”改革强化学生对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掌握能力,提升“1+X”证书制度实施成效。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打造一批资源高度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与服务、企业生产于一体的高水平实验实训基地,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曾秀庄 .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管理模式探讨 [J]. 公关世界,2021(6) :117-118.

[2] 王云晖 .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耗材管理模式探讨 [J]. 科技与创新,2021(4) :118-120.

[3] 易显钦.“1+X”背景下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创意建模课证融通培养模式研究[J].设计 ,2023,36(15):82-85.

[4] 赵国伟, 沈桓宇, 李玮谦, 苏明, 雷雨.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管理体制建设与研究[J].内江科技 ,2024,45(01):127-129.

[5] 周陈星, 赵绮. 基于“1+X”课证融通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J]. 丝网印刷 ,2024(03):120-122.

[6] 肖九龄 . 基于“课证融通”的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J]. 西部皮革 ,2024,44(07):75-78.

[7] 李成瑶,余颖舜,钟远婷,陈湖演 . 刍议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5(04):75-76.

[8] 单旭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讨 [J]. 科技资讯 ,2020,18(07):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