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实施要点分析

作者

唐小辉

随着《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的出台,各地区、各单位逐渐加强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重视力度。而该制度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却存在定级标准适配性不足、执行机制缺乏闭环、责任体系与外部支撑协同乏力等相应问题。针对现存的各项问题,本文基于制度化引导与技术化支撑,提出涵盖盖制度发布、执行、评估、复审全流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实施要点。通过各项工作的科学落实,其不仅能够提升等级保护制度执行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同样也能够对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1 定级标准缺乏适配性导致判断随意性增强

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地区在落实网络安全等价保护制度时,相关管理人员依旧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其所考虑的问题较为单一。例如,管理人员在进行保护制度定级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所谓的“原则性规定”进行定制。此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造成所谓的操作指引不足问题,同时最终也将无法有效适配金融、教育、医疗等不同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同样,对于现阶段所推行的单位自定自报定级机制而言,此种制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细化标准。而正因为这种所谓的“自定”制度,某些单位为了能够规避责任以及简化相应流程,其内部人员在实际定级过程中敷衍了事[1]。

1.2 制度执行过程中缺少可持续推进机制

现阶段,各地区在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时,其在整个执行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某些单位偏执于形式化的执行内容,部分人员将制定的重点放在备案文件的完备性等方面,其严重忽视内部安全的整个管理流程以及实际管理效果。同样,在整个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相关执行单位缺乏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即使落实所谓的测评工作,但却缺少有效的追踪与复核机制 [2]。一旦无法进行有效的追踪与负荷,各项保护制度将难以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流程,其不仅会将网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至于表层管理,同样最终也难以实现持续且有效的安全保障。如若网络安全保护单位始终保持此种状态,其最终所出现的问题将远超预期,甚至还会对单位、地区的网络安全产生影响。

1.3 责任体系与外部支撑未形成稳定联动关系

对于网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而言,管理制度是基础、管理流程是重点,而管理人员才是核心。部分管理单位并未根据实际管理情况,构建清晰且科学的一级负责人负责制。各个保护层级以及各项保护制度需要不同管理人员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将造成严重的混乱局面。同样,在岗位职责清单的明确过程中[3],内部管理部门将所谓的管理重点划分在“信息部门”,进而导致在跨部门协同联动时出现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此外,现有的外部支撑体系主要以第三方测评机构为主,由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指导条例,而这些所谓的第三方测评机构能力又参差不齐,进而导致其在整个制度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

二、推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有效实施的要点分析

2.1 定级工作需要制度化引导与技术化支撑同步推进

为确保能够有效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实施,各单位需提高对“定级”工作的重视力度,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确保定级的准确性以及严谨性。精准的网络安全保护定级工作不仅能够影响后续安全管理措施科学配置,同时还能够确保各项资源的精准投放,进而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各种情况。而在推动定级工作有效开展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需事先明确制度引导与技术支撑两者的重要性,需结合实际需求从这两方面科学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层面,技术人员需事先分析金融、教育以及医疗等不同行业的业务特点与系统属性,然后根据事先掌握的各项数据信息来发布行业的分类细则以及标准化定级模板。待前两项工作落实完成后,管理人员需科学构建详细的跨部门联合指导机制,进而整合行业主管部门、网路技术机构等多方资源。同时,在技术支撑层面,技术人员需依托现阶段较为成熟的管理平台构建有效的定级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需结合专家评议机制、技术手段辅助机制来提升整个管理工作的准确性、规范性,进而确保制度引导与技术支撑能够协同发力。

2.2 制度运行应依托闭环管理建立内在执行动力

在制度运行方面,相关管理部门需依托高效的闭环管理机制来建立所谓的“内在执行力”。而所谓的内在执行力能够有效贯通制度发布、执行、评估以及复审的整个管理流程,进而形成完整且动态的治理闭环。在制度制定阶段,相关管理单位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内部闭环管理制度,同时配备相应的执行流程记录机制。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详细记录制度实施的各个环节,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构建科学的问题整改追踪体系。同样,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也尤为关键,其能够将网络安全制度制定与单位内部绩效考核、目标管理等机制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将所谓的等级要求转化为日常治理的具体任务。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技术人员需基于前期的评估结果来对制度执行的整体效果进行优化,进而避免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仅停留在纸面形式。

2.3 多元协同机制是保障制度落地的关键推动力量

各地区相关管理部门需加强对“多元协同机制”的重视力度,结合各相关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积极打破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地区管理部门需将政府、企业以技术机构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来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先进格局。细化分析,管理人员需将工作重心放在强化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建设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提升地方监管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强化行业主管部门职责是多元协同机制的基础,其能够有效推动监督检查、政策指导以及培训宣传等各项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建设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不仅能够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同时还能够将合规资源、政策解读以及应急响应等功能纳入共享机制,进而有效缓解各个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均问题。而提升地方监管能力则需着力推进监管标准的统一化建设,并在次基础上构建模板化的指导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基层监管薄弱等实际问题,同时还能够确保制度执行的一致性以及规范性。

三、结语

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有效实施,各地区、各单位能够有效提升内部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能力。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定级标准适配性不足、执行机制缺乏闭环、责任体系与外部支撑协同乏力等各项问题,相关部门及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覆盖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体系,打破单位“单兵作战”模式,进而构建政府、企业、技术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1]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J]. 中国防伪报道 ,2024,(11):61-62.

[2] 周海健 . 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策略分析 [J]. 电子技术 ,2024,53(11):102-103.

[3] 周道许 , 田新远 , 吴盈盈 . 数字经济发展下的金融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方案的实施与评价 [J]. 清华金融评论 ,2023,(05):107-112.

作者简介:唐小辉,男,1997 年5 月,四川仁寿县,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网络安全等级保护。